大数据报告显示,数字化成文旅复苏推动力-当前关注
2023年春天,文旅行业终于迎来“新春”。
5月19日,在第十三个中国旅游日“旅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春天里」的新文旅——后疫情时代文旅发展大数据报告》,《报告》基于全国演艺大数据和脱敏后的位置大数据,对全国5A景区、一级博物馆、重点演艺场所、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知名演艺活动文旅复苏和融合情况进行了分析。
《报告》显示,全国文旅市场全面复苏,省域周边游大热,国家5A景区整体热度同比增长超90%,部分景区客流指数在2023年春同比狂飙超10倍;文化演艺行业复苏动力强劲,2023年春季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超100%,五一期间的演出票房收入更是较去年同期翻了超过10倍。文旅融合趋势加速,众多景区展现出更加丰富的“旅游新资源”,使传统景区焕发新生机,“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趋势。同时,数字化成疫后文旅复苏推动力,将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料图)回暖:文旅行业强势复苏,省域及城市周边游大热
积蓄三年的出游需求强劲释放,文旅市场正走出低谷,《报告》第一个核心关键词是“回暖”。
《报告》显示,2023年春季,国家5A景区整体热度同比增长超90%,国家一级博物馆热度同比增长134%,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热度同比增长71%。文化演艺的复苏动力也十分强劲,演艺场次、人次、票房齐头并进,2023年春季,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03%,演出票房同比增长238%,观演人次同比增长224%,今年五一期间的演出票房收入更是较去年同期翻了超过10倍。
《报告》发现,疫情消散,首先刺激的是城市本地及周边游,省域及城市周边再现“人从众”。
苏浙沪旅游圈大热,在2023春全国5A景区热榜Top10中,江苏省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金鸡湖景区、濠河风景名胜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四个景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入围,同时,浙江省金华市横店影视城也登上五一5A景区热榜。2023春全国5A景区复苏榜Top10中,江苏省昆山市周庄古镇风景区、浙江省嘉兴市乌镇古镇旅游区、南京夫子庙入围。南京博物院、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登上2023春季一级博物馆热榜Top 10,南京博物院2023春季复苏也非常迅猛,复苏指数超过600。
川渝地区旅游热度持续升温,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名列2023春季、五一一级博物馆热度榜双榜第一。成都春熙路步行街2023春季和五一热度不减,均名列街区热度榜第二,成都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成为复苏榜Top10街区。黄龙、九寨沟景区也登上春季复苏榜Top10。
星城长沙正成为一座越来越“年轻”的城市,《报告》显示,长沙岳麓山、橘子洲景区位列5A景区年轻游客打卡榜2、3名,长沙太平街上榜春季最受年轻游客喜爱的休闲街区Top5,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上榜春季年轻游客最爱打卡的演绎剧场Top10。
这个春天,还涌现出不少旅游“黑马”城市。凭借“烧烤”出圈的淄博,五一期间的人口迁入指数,不仅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00%,也超越了长春、福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
同时,佛山、顺德、珠海等城市组成的大湾区旅游圈也强势复苏,吸引众多游客打卡。佛山和珠海迎来等众多演唱会、音乐节,直接推动着游客将演出地点作为自己的短途游目的地,提升城市热度,显著带动区域旅游。
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融合加速
《报告》显示,文旅融合进程加速趋势明显。
疫情之后,旅游场所愈加注重“旅游新资源”开发,将旅游资源延展到各类型能吸引人们选择前往目的地的内容,比如演出、展览、特色文化体验、建筑、商圈等等。2023年春,全国旅游演艺观演人次同比提升184%,五一期间观演人数同比增长360%,使传统景区焕发新生机。
“跟着演出去旅行”的概念逐渐火热,优质的文化演艺开始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同时,爆发的演唱会、音乐会,也较为显著的带动着城市热度和区域旅游。从全国区域看,2023年春,华东地区演出场次数量最高,在全国总场次中占比超过45%,观演人数在全国观演人数总数占比将近50%;从省市维度看,江苏、上海、北京、山东、浙江、广东、陕西、四川、湖南、辽宁在2023春季演出市场中综合热度位居前10,其中广东、四川、湖南相比2022年同期观演人次增长幅度位居Top3,广东同比涨幅超500%。
报告还对全国重点的剧场进行了分析,发现演出场所越来越具有互动性,成为连接和激活生活片区的文化空间。《报告》显示,特色剧场能进一步发展为旅游场所,推动文旅融合。2023年春季和五一期间,珠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剧场客流指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因其特别的建筑美学,进一步成为城市的旅游地标,从单纯的演出场所,进化为游客的新晋旅游打卡地,尤其吸引年轻游客的到访。
新机:数字化成疫后文旅复苏推动力
文旅行业欣欣向荣的势头背后,也藏着“新机”。
《报告》通过对文旅行业春季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随着云、5G、地图、大数据等技术与文旅行业融合程度加深,文旅行业线上与线下的边界壁垒进一步被打破,催生出一系列数字文旅新型产品。借助位置服务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让景区管理更“透明”;通过AR技术、互联网地图智慧导览、数智人等技术,提升游客线下互动、线上云游的体验。疫情期间的“云游”需求,为众多景区积累了丰富的线上运营经验,为未来通过数字技术提升文旅体验,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在2023年春天,全国首座“全真互联博物馆”在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上线,游客通过小程序AR扫描文物,就能看到文物“活起来”,未来还可以创建专属的个人数字形象,实现数字化游览;“数字藏经洞”发布,借助游戏、音乐等数字创意多元演绎敦煌文化;故宫通过腾讯“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构建出与实验室实体建筑互联互通的“孪生空间”,实现智能化环境监测和能耗检测,为珍贵文物采集流程打造“数字温室”。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积蓄3年的旅游需求爆发,强势回暖之后,如何持续推动文旅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报告》也指出,一方面,需要持续探索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持续为文旅行业“上云用数赋智”。
“回暖、融合、新机”,大众旅游时代,文旅市场依然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为后疫情时代的文旅行业带来新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