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影《龙女》中的超级黄金搭档,黄新德这样评价马兰合适吗?
这样的舞台艺术精品其创作之路一定是充满了艰辛的,黄新德在其自传体著作《我的梨园记忆》中生动回忆了当年的拍摄过程和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内情。
本号配图,略有删节。
年轻的马兰在荣誉、名气、奖项、地位集于一身时非常清醒,对艺术创作十分倾心和执著
马兰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有众多优秀的作品作为支撑,缺少积累和实力,任何虚荣到头来都将会在喧嚣的热闹声中沉入水底,瞬间变成明日黄花。
电影《龙女》全集
)。
马兰的扮相极其俊美,声音清脆悦耳,身段协调优雅
舞台剧《龙女情》中,马兰的扮相极其俊美,声音清脆悦耳,身段协调优雅,角色所需的刚柔相济在她身上得到有机结合。
加上满台角色人人称职:我扮演的公子姜文玉,不敢说英俊潇洒,起码也算得上眉清目秀;而吴亚玲扮演的丫环珍姑和张辉扮演的书童文哥也自然本色,十分出彩。
王少舫先生扮演的黄丞相飘逸老辣、气度非凡;陈小成、许自友扮演的龙王、龙后稳健厚重,功力毕现;黄宗毅扮演的老家院戏份虽然不多却幽默开朗;而刘华扮演的黑蛟跌翻滚扑,煞是突出……
这台戏老、中、青三代可谓珠联璧合、众星捧月,加上剧本和音乐均属上乘,演出时大受欢迎,以致后来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看中,作为向国庆献礼的影片搬上了银幕。
马兰为了剧中的一段舞蹈,每天在练功房里忙活得大汗淋漓
记得在为龙王、龙后祝寿的一场戏中,有大量的舞绸表演,对于在学校里因行当所致,未练多少基本功,且体质不佳的马兰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她每天身披长达数丈的绸带在练功房里忙活得大汗淋漓。
初排时,转着转着,她便开始头晕,脸色惨白甚至呕吐。导演于心不忍,提议是否要减少动作或者干脆取消。
我们也七嘴八舌地胡出主意,认为如果因此而影响了整场戏的演出实在是得不偿失,不如拿掉算了。
马兰的倔与犟在此时显露无遗。她有着自己的原则,任我们说东道西,她除了笑笑,每天还是埋头苦干,不停地摆弄那根长绸子。终于,她越来越得心应手、娴熟自如了,每场演出,这段舞绸总是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精彩欢快的《龙女之舞》
)。
在上影拍《龙女》时,电影厂的创作班子十分强大,导演是舒适,副导演是冯笑,摄影师是陈祥明。我们就住在厂对面的徐家汇万体馆,这一住竟长达半年之久。
我以前看电影,觉得一个多小时轻松结束,无论是叫好还是痛骂,从未想过,也想象不到拍电影的过程竞是如此地麻烦和痛苦。
每天人们还在梦中,我们却已睡眼蒙昽地深一脚浅一脚地趁着路灯的微光去厂里化妆,然后在棚内无限期地等待,一天拍不了几个镜头。
《龙女》是古装神话剧,化装及灯光的拍摄技巧特别复杂。导演和摄影师都是重量级人物,工作态度极其认真,常常为一个镜头如何处理商量多时,这可把我苦坏了。
演古装戏要吊眉,也就是用带子把头部扎紧,功能有二:一是显出精气神,二是盔头、帽子有生根之处不易脱落,也缓解了硬邦邦的帽边带给头部的不适。
在舞台上演出两三个小时还是可以坚持的,但此时要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勒着耗着,谁能受得了?拍电影或电视剧这玩意儿讲究个说来就来,演员不能耽误进度不敢随便把勒头卸掉让大家等着。当然,若是大牌演员,导演会敬他三分,而我们这班初涉影坛的青年土八路哪敢提出什么意见呢?
执导《龙女)时,总导演舒适已经六十七岁了,但精力却极其旺盛。他身高一米九几,魁梧伟岸,一双特大皮鞋仿佛两只小船,肩背牛筋大包如同要出去登山旅行。听说他每天都用冷水洗澡,冬天也坚持,尽管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卢湾区篮球队队长。他满头白发飘逸,腰板笔直如松,走路生风,声若洪钟,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有着翁同龢书法的风骨。
他是个对艺术十分严谨、十分苛求的人,面对我们这些首次触电的青年演员,他很耐心、很慈祥,几乎没见他发过火。由于自幼喜欢戏曲,他还拍过另一部戏曲片锡剧《双珠凤》,所以他特别强调要保持戏曲原有的韵律和特色。
马兰为了保证镜头里的形象,坚持减肥,每天只吃方便面
众所周知,拍电影、电视剧,哪怕生活中最正常、最完美的脸型到了镜头里都会被扩张、被放大而显得趋胖。这就是张曼玉、潘虹、龚雪、章子怡等影星们的脸型为何都格外瘦削的原因,私下见了她们你定会有所失望,看上去一个个小头小脑、骨瘦如柴,恰恰到了镜头里正好。
马兰为了保证镜头里的形象,坚持减肥,每天只吃方便面。奇怪的是,她饿得天昏地暗,却未见瘦下几两。
而我也曾想过节食,这样在影片里会显得好看一些。但我没那个毅力,一顿油水少了,心里便发躁发慌,加上起早贪黑消耗量太大,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逮啥吃啥,吃嘛嘛香,毫不口软!
《龙女》的音乐创作十分成功,方绍墀先生是黄梅戏的大功臣
许多观众对《龙女》的唱腔十分喜爱,认为方绍墀先生的曲子作得非常好,既保持了黄梅戏的原汁原味,又进行了大胆创新。方先生毕生从事音乐创作,为黄梅戏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唱腔,如《牛郎织女》等,备受观众喜爱,方先生是我们这个剧种的大功臣。
同时,观众对演员的演唱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即使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舞台上也再没有演过此剧,但戏中的不少唱段仍在观众中广为流传。如“怎能忘”、“晚风习习”(
黄新德演唱的《晚风习习》
)、“也曾告君”(
马兰演唱的《也曾告君》
)、“论医道”、“一月思念”、“十年寒窗”等等。一出戏里竟有如此多的好段、名段,除了《天仙配》、《女驸马》之外,似乎在其他的黄梅戏剧目中还未曾有过,这简直是个奇迹!
《龙女》采用现场录音,对演员的要求很高,容不得出现任何差错
估计绝大部分观众想象不到这些唱段当时是如何录制的。目前国内录音技术早已达到了极高水平,乐队分声部、分乐器、分轨道进,先把伴奏带录好再唱。演员可以一句一句地录,一个字、半个音都可以修补衔接,而且不露任何痕迹。
而我们在录制电影《龙女》时,这些设备和技术尚未具备,仍和当年的《天仙配》《女驸马》一样,采取的是现场录音,也就是乐队、演员、导演、作曲、指挥全部集中在一个密封的大录音棚内。
红灯亮起,任何人不得发出任何杂音,然后一段唱腔从头开奏、开唱,一直录到尾。如果中间有人出了差错,比如演员唱错了词,少一个字,声音有瑕疵,嗓子有痰,或乐队不整齐,拉错音符,节奏不稳,翻谱子响声,或者有人走动、咳嗽,都必须全部从头再来,没有办法像今天这样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