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中流淌出来,回归心灵中去
今年4月1日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
【资料图】身处现代主义的音乐浪潮,拉赫玛尼诺夫却拒绝做“弄潮儿”,他坚持将浪漫主义音乐进行到底,用深沉的浪漫谱写壮阔的悲歌。
指挥家张国勇对俄罗斯音乐有着独到而深入的研究。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专访,听他谈心中的拉赫玛尼诺夫。
“我的音乐是我气质的产物”
拉赫玛尼诺夫是中国听众最喜爱的俄罗斯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充满了伤感和浓郁的抒情性,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式忧郁”。与曾经提携他的“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相比,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俄罗斯式的咏唱更加悠长,更如泣如诉。《第二交响曲》的宽广延绵、《练声曲》的一咏三叹、《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催人泪下……拉赫玛尼诺夫创造了诸多打动人心的经典旋律,将浪漫抒情音乐推向极致。每当他的音乐响起,广袤的原野、白桦林、炊烟袅袅的村庄就如画卷般展现于听众眼前。
指挥家张国勇早年曾在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4年。求学之余,他参观音乐家故居,阅读音乐家的传记,观摩聆听大量音乐会、歌剧和芭蕾剧,对俄罗斯音乐有着独到而深入的理解。在张国勇看来,俄罗斯的音乐特点与其自然条件、地域气候息息相关。漫长的冬季令这个民族的性格中带有一丝忧郁。无论是拉赫玛尼诺夫,还是在他之后的现代派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他们的音乐语言不尽相同,但都带有深沉忧郁之美。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根植于俄罗斯民间音乐,尤其是俄罗斯民歌,因而呈现出非常地道的民族风情。许多听众都听过他的交响曲或钢琴协奏曲,其实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也非常动听,不少旋律都是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提炼而来。“现在的听众可能对德奥艺术歌曲比较熟悉,事实上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作曲家都写过优秀的艺术歌曲,非常值得一听。”张国勇说。
拉赫玛尼诺夫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观:“一位作曲家的音乐应该表达他出生的国家、他的爱情生活、他的信仰、曾经影响过他的书籍、他所热爱的绘画,它应该是作曲家的整体经验的总汇。我是一个俄罗斯作曲家,我的出生地影响了我的气质和世界观。我的音乐是我气质的产物,所以它是俄罗斯音乐。我从未有意识地试图创作俄罗斯音乐,或任何其他类型的音乐。我受到柴可夫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强烈影响,但就我所知,我从未模仿过任何人……音乐是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最后也要回归到心灵中去。我所做的仅仅是简单明了地将我的心灵之语付诸笔端,这便是我的创作了。不论是爱情、痛苦、悲伤还是虔诚,都成了我的音乐。”
不愿意做“弄潮儿”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编号仅到45号,这对于一位作曲家来说显然是偏少的。
从1917年底离开俄罗斯,至1943年3月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二十多年中,拉赫玛尼诺夫只完成了6部作品,尽管这些作品中包括《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交响舞曲》等经典之作,但无可否认的是,作曲家将自己的大量时光与经历投身于钢琴演奏,而非音乐创作。据统计,他离开俄罗斯后,在各地举行了一千多场钢琴音乐会,同时还录制了大量唱片。
“也许,作为一个音乐会艺术家,必须不间断练习,不得不来回奔忙,这占用了我太多的精力;也许,我觉得自己用心写作的那种音乐在今天已不被人接受;也许,近些年中我转换角色,不再是一个创造者而成为一个表演者。真正的理由与上述无关。当我离开俄罗斯后,我便失去了作曲的愿望;失去了我的祖国,我也丢失了自己。对于流亡者,音乐的根基、传统和背景都不再有效,自我表达的渴望也就消失殆尽。”拉赫玛尼诺夫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
拉赫玛尼诺夫“用心写作的那种音乐”并非不被人接受。1901年,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一经首演便大受好评,确立了他在当时音乐界的地位与影响力。然而,他身处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历史大转折时代:勋伯格开创了无调性的序列音乐,拉赫玛尼诺夫的同学斯克里亚宾走向个人化的神秘主义,斯特拉文斯基革新了新古典主义与原始主义音乐……在20世纪初的现代音乐大潮中,拉赫玛尼诺夫依然坚守着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不愿意做那个“弄潮儿”。尽管他的不少作品在演出舞台上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但在专业音乐圈和学院派评论家眼中,拉赫玛尼诺夫却是个备受怀疑的保守者。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他在专业圈的声誉一度跌入低谷,被认为“少数作品在其有生之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不太可能持续下去”。
艺术的成功与否终究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当年不愿做“弄潮儿”的拉赫玛尼诺夫不仅没有被淘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音乐史中的地位和声誉反而愈加稳固。在21世纪的今天,在他离世80年后,全世界许多音乐家都在纪念他曾经的坚守,演奏他从心灵流淌出来的音乐。而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弄潮儿”在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后,渐渐被历史推至后景。
“拉赫玛尼诺夫曾经是孤独的,但他的作品现在依然熠熠生辉。”张国勇说,“这令我想到另一位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他的《第四交响曲》曾经一度遭人诟病,他本人因此一蹶不振。但现在看来,《第四交响曲》无疑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而当年曾经诟病他的人,今天也回头了,承认了这部作品的价值。”
“当我们回望这些作曲家经历过的起起伏伏,会发现那些坚守自己艺术理念的人最终会得到时间的证明。”在张国勇看来,从事经典音乐的艺术家是幸运的,因为经典音乐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片刻的娱乐,而是在创造一项不朽的精神事业。因此,对待艺术的创新不能过于片面地理解,艺术并不仅仅以风格的新旧论成败。
一步步聆听拉赫玛尼诺夫
若论欣赏拉赫玛尼诺夫的入门作品,张国勇首推他的《练声曲》。练声曲是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形式,顾名思义,它既能练声,有时也可作为音乐会的演奏曲目。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优美动听、委婉舒缓,有“治愈心灵良药”之称。此外,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可听性也极佳,比如《春潮》《这儿多美好》等。
张国勇非常喜欢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和《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当动听的黑管奏出辽远的旋律,让人联想起那片广袤的土地,以及远处阳光从乌云里透出的美景。
拉赫玛尼诺夫的四部钢琴协奏曲一部比一部难,《第四钢琴协奏曲》其实已经走到了浪漫派的极限,其中运用了不少现代音乐语言,他将高超的作曲技法与其对钢琴的熟知结合在一起,把钢琴这件乐器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了不起的配器大师,把钢琴和乐队结合得很好,他的钢琴技巧很难但弹起来又很顺手,符合音乐的逻辑。钢琴协奏曲中那种延绵不断的乐思,可以说是无人能及。旋律中静与动、冰与火的反差,既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绪,也反映了他所历经的时代动荡。”张国勇说。
了解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后,不妨再进一步聆听他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欣赏变奏曲是音乐爱好者的最高境界,创作变奏曲更是检验一位作曲家的试金石。“变奏曲是命题创作,作曲家要‘戴着镣铐跳舞’,既不能脱离主题,又要在音乐中不断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还要变得好听,这是个巨大的考验。而作为听众如果能听出他变在什么地方,就是资深的乐迷。”
张国勇曾经指挥过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合唱曲《钟》,这部作品鲜少在中国上演,却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其中能听到不同的钟声,代表不同的情感,歌词也写得很美,充满了对大地、天空、自然深情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