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专访王宝强 | 谈《八角笼中》:这次要对得起观众
“请相信!王宝强!”六个大字非常显著的呈现在电影《八角笼中》在购票平台的海报上,两个感叹号也足以证明大家对于影片的底气和信任。
影片《八角笼中》是王宝强作为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从开机到如今的宣传期,他都卖力地向观众介绍这部电影,证明自己的改变。
(相关资料图)《八角笼中》点映至今,票房超3.5亿,刷新了内地点映票房纪录。两个购票平台分别开出9.6分和9.4分的用户口碑。不管票房也好,口碑也罢,《八角笼中》目前的成绩,一扫之前王宝强因为导演处女作带来的阴霾。
王宝强反反复复强调着,“这一次要对得起观众的信任。”很显然,导演王宝强做到了。
只是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不易,过去6年时间里,王宝强减少了接戏的频次,近乎全身心投入创作,也一度因为前作的失败,让不少投资方对他望而却步。
《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有一句金句,“不抛弃,不放弃”,光影照进现实,这也是影人王宝强的态度。在面对1905电影网的专访中,他再次谈起这场“失败之后,成功之前”的自我博弈。
失败之后
2018年,王宝强出现在某活动现场,拿下了“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导演”及“最令人失望编剧”三把“扫帚”。这是该活动首次有影人亲自去现场认领的情况。他在舞台上说,我欠观众一部好看的电影。
在这一年前,王宝强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上映,无数人因为“王宝强”三个字走进影院,但几乎换来的都是失望。票房和口碑双双失利,票房虽然破7亿,但依旧成为那年春节档的“吊车尾”,豆瓣评分至今是累积了来自超过12万人打出的3.7分。
豆瓣有条短评被点到高位,“本片证明导演还是有门槛的”。
舆论哗然,一时间王宝强似乎跌入谷底。但他心里有股气,跟自己怄气,“当年我说过,我欠观众一部好看的电影,可能别人忘了这个事,对于我王宝强来说,它一直在我心里。这个事剧情什么时候能做到,我也不知道,我不能停,我得去做。”
面对质疑,他从不会展现悲观的一面,甚至“悲观”两字于他,都是空谈,“落差、残酷来的时候怎么办?来了之后,我就会消灭……”
于是在后续几年里,他减少了拍戏,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这部电影的创作中去。他坚信,别人可以质疑自己,但自己不能。
煎熬过程
做《八角笼中》剧本的过程对王宝强而言,焦虑、痛苦。当看到故事原型时,他似乎看到自己的人生,彼时的他年近不惑,很多事情早已淡泊,只不过是想做到更好。于是,他决定选择这个故事进行创作。
王宝强前期有过很多想法,比如用喜剧的方式去拍这个故事,毕竟喜剧是外界对他最熟悉的创作标签。只是一来二去,全都被他推翻了,“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还是要比较严肃一点,不能用喜剧,还是要真实感为主,让观众感受到这股真实的力量。”
他想了很久,他肯定的是,这个故事必须是导演王宝强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这个过程太痛苦了,创作不出满意的作品,内心非常挣扎。”为此,他换了不少编剧,直到遇到了编剧七七。
王宝强见过很多编剧,“但他们未必能写出王宝强想拍的东西,这个过程太煎熬了。”七七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编剧,“但我们非常投缘,他总能抓到我这个点,把我阐述的东西呈现出来。”
整个剧本一做,他就做了3年之久。他减少其他工作的同时,也意味着减少了收入来源,除此之外,他还需要投入更多费用在故事创作里,但这并没有让他却步。
“我第二次当导演,我有点输不起了。以前摔跟头,我还能站起来,现在到了这个年龄,自己绷得很紧,宁可不做,做了就不能再仓促的完成。”
消失的投资
剧本完成之后,王宝强带着它见了很多制片公司。只是现实比电影里残酷,就连王宝强,这位当时个人电影票房已经累积近200亿的影人,竟然拉不到投资。
“那时候没人敢投,没人看好我”,尤其是当王宝强向他们阐述创作理念之后,得知电影不是喜剧,多数人都犹豫了。他们看完这个剧本之后,看不到影片的商业卖点,加上王宝强当导演这件事,已经在第一部预支了观众的信任,第二部还可以吗?
王宝强理解种种的质疑,但越这样越不服气,“这部戏是我的生命,我必须让它成功,必须拍好,所以我借钱贷款,‘赌’很大,我一直相信,在人最绝望的时候,一定会有一道光给你。”
在陈思诚看来,八角笼就象征着某一种困境,不管有多难,一定要拿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对抗,“这部电影看似是一个格斗,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与自我格斗的过程。”
于是,作为兄弟,他义无反顾的作出了支持。陈思诚他告诉他,“这个故事只有我能拍。”
尤其在电影的后期,王宝强已经没钱了,陈思诚得知之后,二话不说,扛下了整个电影的后期费用,只是告诉他,“你放心,不用管,交给我就行。”
杀青之后,王宝强便走进陈思诚的后期公司,开始漫长的后期工作。不管如何,或许兄弟之间的那句“你的就是我的”,让两位影人在创作上互相扶持。
这事成了
2022年夏天,陈思诚看完第一版剪辑之后,说“这个事情真的成了。”彼时的王宝强仍处于忐忑不安的状态中,但眼前这位影人,不只是兄弟,更是自己眼中极有才华,以及成功的电影人,这句定语无疑让他有了底气。
在后期过程中,他做了不少测片活动,那时候还没调色,甚至有的还是绿幕,他不断看着测片团队反馈的调研报告,为电影不断优化而努力。
“我还是不能过于放松”,影片从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放映之后,获得了各项的认可,“很忐忑,还是睡不着觉。”
电影从端午开始了点映活动,王宝强会不断看网友的评价和感受,有时候看到大家说的点恰好是自己想表达的,“我觉得观众被感动的地方,实际上,也让我也很感动。”影片开始进入更漫长的宣传期,首映礼,点映活动,各种通告……“只有真正到上映的时候,全面和观众见面之后,可能才会安心。”
不管影片最终成绩如何,作为导演,王宝强同样相信,自己成了,“最起码我觉得丢掉的尊严,肯定是能找回来的。”
草根的传承
王宝强想做《八角笼中》,很大程度上,他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自己。自己从学武术,北上当群演,从万人之中,成为了如今的王宝强。
甚至在王宝强刚火的那几年,他成为了“草根”的代名词,无数追梦的人,想成为“第二个王宝强”。
只是在他自己心中,他有运气,如果自己长得又高又帅,可能就没有最初的机会,也没有后来的可能性。恰恰是这些机会,让他坚信,“自己要又积极又努力,要创造机会。”
电影《八角笼中》里,他给自己创造机会,也给他人机会。为了找到适合影片的儿童演员,他走了很多大山,从一座座大山里找到合适影片的孩子,让他们天天住一起,释放自己的天性,“我看到他们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当年导演选我的样子。”
只是大家又会好奇,王宝强选的“草根演员”里,会有“第二个王宝强”吗?
“我是希望出一个比王宝强更要优秀的,但是我觉得孩子还小,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们有自己的发展,但我相信这部电影,对他们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一定会有帮助。”他把更多的可能交给孩子自己,只是他把他们带出大山,也会对他们有长期的关注,“我会资助他们到大学毕业”。
或许被撑过伞,才更懂得怎么撑伞。王宝强将精神传承下去,更是邀请了“伯乐”李杨导演,作为演员出演了《八角笼中》。
刘若英说,“宝强曾是一根小草,所以他懂在成为大树前的不服、努力、心酸、人情。”如今再看王宝强,早已是一棵大树。
从群众走来的王宝强,或许《八角笼中》能又一次,将他带回群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