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搜的北大姑娘:我想说出,一些真相
前段时间,谢易蓁和李德天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标题为《北大毕业,他三年存款1千,她辞职回村》的视频。
(相关资料图)和大众印象中光鲜亮丽、事业有成的北大学子不同,谢易蓁和李德天穿着款式简单的棉袄,面带笑容地谈起北大毕业后起起伏伏、不算“成功”的经历。
视频背景是初春的农村,阳光穿过光秃秃、交错的树木枝桠,为他们镀上一圈光晕。但现实的打击,如同料峭的天气。
毕业三年,李德天经历了五次创业失败。最惨的时候,他只能依靠送外卖养活自己。谢易蓁的境遇也没有更好。她在家乡帮助父亲打理农场,北大硕士回村,干起了农活。
北大的光环,没有抚平他们毕业后遭遇的坎坷。有人在评论区惊呼:“北大完了。”
视频达到千万播放量后,我们在北京见到了他们,很多不被流量问津的细节和真相,渐渐浮现出来。
这是李德天第五次创业失败了,他算了算自己的积蓄,发现只有1000元。
恰逢2023年旧历新年,他不知道该如何让母亲相信,一个在山东奋斗12年考上中国最高学府、经过4年学习的北大本科毕业生,只有1000元可支配财产这件事。
这1000元,还是他通过送外卖赚来的。
谢易蓁(左) 李德天(右)
李德天第一次创业在大学二年级,他与两位北大校友合作,为无法早起的北大学生提供送早餐到宿舍的服务。
他请求营养学的同学帮忙制定不同早餐套餐,并将其设置在点餐小程序里。同学可以通过小程序选择第二天的早餐套餐和送达时间。
每天早上五点半,李德天起床换上蝙蝠侠的衣服,在食堂购买早餐后,将不同的套餐分装到不同的袋子里,并按照预订时间配送到点单的同学寝室门口。送完早餐,他踩着点上早课。
折腾一个月,他疲惫不堪,还倒贴几百元钱。第一次创业宣告夭折。
第二次,他学“聪明”了一些。从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入手,尝试开发二次元社区。但他一没人脉,二没技术,全凭一股子“莽”劲。没多久,项目搁浅,他又失败了。
第三次,李德天决定从自身情况出发。他出生于山东农村,来到北京大学求学后,他才知道麦当劳和星巴克,知道汉堡15元一个、咖啡35元一杯。
他发现同学和自己都穿着品牌带对勾商标的衣服,不同的是他的衣服不足一百元。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父母和孩子眼光狭窄,李德天希望建立一个学习交流平台——美天,让来自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的学生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帮助农村孩子窥见更辽阔的世界。
他还找了8000名北大学生在明信片上写祝福,送给各地贫困的高三学生。
收到明信片的高三学生
这次创业让他小有成就,凭借服务获得流量赚到了广告费。他给自己买了一双价值799元的球鞋,消解了他从农村来到城市微不足道的自卑。
遗憾的是,等到毕业,盈利无法支撑团队开销,他又失败了。
毕业后,尝过创业滋味的他,最后决定奔着钱去。他尝试做化妆品电商,又和伙伴做了孵化网红的MCN机构,同学凭着北大学子的身份拉到几百万投资,他则一门心思研究运营技巧。
幻想三年内成为千万富翁的他,短短两年后赔了数百万。他们签下的北大学生始终没能孵化成功,商业价值寥寥。无奈之下,他只能去送外卖养活自己。
他自觉人生陷入巨大的窘迫。出去吃饭、购物需要时刻注意价格,能省则省。很长一段时间他避免和同学、朋友、家人交流自己的创业,他不愿自己的失败被其他人用叹息、同情、惋惜的语气轻飘飘谈起,又落下。
当李德天终于愿意在社交平台上谈论过去的失败创业经历时,有人评论道:“创业三年,没有负债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也有人劝他:“这条路不适合你,换一条路走吧。”
视频部分评论
父母曾期待李德天毕业能考公,得到一份稳定、高薪、体面的工作,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读书改变出身”的所有故事一样。
但是,他却很执拗地想创业。他认为创业让他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建造属于自己的一隅世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送餐时,他感受的是服务的快乐;做教育平台时,他觉得为完善乡村教育添上了渺小又切实有帮助的一瓦。
即便没钱,他到今天仍在运营那个平台,对他来说,只要“美天”还在,他心中的理想国便始终亮着。
美天团队
五次创业经历,成功和失败交错进行,李德天想过放弃,却始终没法真的放下。
苏格拉底的麦穗理论说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生活没有最优解,只有相对满意的答案。李德天不知道哪里能找到最饱满的麦穗,但是他没法接受在盲目选择、顾此失彼中丢失自己。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是我不会认输,我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他反思自己毕业后的创业经历,决定回归到创立美天时的心境,真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憋着一股劲,在2022年末开始了第六次创业。
他的斗志还未消灭,电话打给谢易蓁,那个曾经和他一起送早餐的北大校友。
谢易蓁后来解释说:“李德天理解我,因为我们都是爱折腾的人。”
这次,他们要一起折腾。
2022年年底,谢易蓁的境遇并没有比李德天好。她的故事本应该完美契合人们对“励志”两个字的想象。
2010年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17岁的谢易蓁第一次独自离开生育、养育自己的贵州小县城。
她对未来充满期待,在离开家乡前往北京读大学的路上,她把QQ空间背景音乐换成了周迅的《外面》。
“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闯出去我就可以活过来。留在这里我看不到现在,我要出去寻找我的未来。”
小城女孩,考入坐标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来到北京大学深造。毕业后,北大光环,让她顺利进入国企,并解决了落户北京的问题。后来她又去了大厂、知名媒体等单位工作。
她在人们喜闻乐见的奋斗剧本里,踩着一阶一阶踏板往上跳。
实际上,她比大家想得都要叛逆。高中她在省重点中学读理科,到了高三执拗地想转入文科,甚至不惜从省重点中学退学,来到县级高中读文科。
仅剩200多天,她从头开始学文综,成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
那些年的叛逆,让她拿到了一个好的结果——学了喜欢的专业。曲折的经历,也让她验证了一件事:一定要听从内心的声音。
谢易蓁帮忙建鸡棚
但所谓的“成功”背后,是她难以忍受的痛苦。研究生毕业后第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中,谢易蓁确诊了抑郁症。
她觉得互联网工作创造出的流量、数据等内容不算直观,它们冷冰冰躺在屏幕背后,介于真实与虚拟之间。
而足够直观的是,北京很大很拥挤,充满了怀揣梦想又疲惫的年轻人。下班后她挤高峰期的地铁回家,感觉自己像一颗若有若无的沙子滚进沙堆里。脑子放空的她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回忆这一天,发现和之前的每一天一样,穿梭在格子间、公寓楼、地铁车厢。
谢易蓁后来又尝试其他工作,她却慢慢找不回离开小城时的热情。她曾经怀揣新闻理想,但是却在一个一个敲下的字足以累积成山时,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
曾经的理想逐渐流失,其产生的吸引力不足以支撑她继续在城市里穿梭。她想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谢易蓁收拾行李离开北京
谢易蓁爸爸的电话适时响起,他分享自己在荒地上又建了一个新的鸡棚。
1999年,谢易蓁的爸爸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躺在小时候放牛的山坳里,眼前的荆棘地变成了鱼塘,一条条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
梦醒之后,曾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的他,毅然决然地办理了停薪留职,用自己家的良田换了山湾的荒地。
他几乎把自己的所有工资和退休金都投给了这块荒地。他在这里种植过果树、养殖过牛蛙,但是都以亏钱告终。
谢爸爸辛勤耕耘近二十年,经济上的收获寥寥,村里的人都对他投来不理解的目光。谢妈妈也很少来山湾,简易板房没有通水,处处不方便,她偶尔过来帮忙收拾屋子。
谢爸爸却依然对荒地的改造引以为豪,他邀请谢易蓁的朋友来山湾里玩,开心地介绍:“这是我的小天地,这是我的艺术品。”
谢爸爸在荒地劳作
他二十年如一日地改造自己的小天地,几乎不使用任何大型器械,就通过自己的双手,一锄头、一块砖、一根木头,一点点在这里修了路、盖了板房、搭了鸡棚、挖了鱼塘……
他日复一日,孤独又饱含热情地劳作着,坚信自己有一天会把这里打造成理想地。
谢易蓁被爸爸的热情打动,对爸爸以及乡村的热爱召唤她回家帮助爸爸完成他的梦想,这也成为谢易蓁新的梦想。
2022年5月,她递了辞呈,踏上返乡回家的路,不再活在别人给的剧本里。
她忙前忙后撰写项目申请书、申报项目,想要将其建成商业性质的农家乐。
谢易蓁和村主任沟通
在回家之前,谢易蓁预料到会有诸多不顺,比如项目申请书会被层层审核再修改,比如亲戚朋友异样的眼光。
现实比她的想象更让人难堪。在小县城里,谢易蓁陪妈妈去超市购物。遇见熟人,妈妈无法接受别人视角下孩子的失败,只能说:“易蓁回来休息一段时间。”关于建设农庄的事情,则闭口不提。
难以言说的尴尬期过去后,亲戚朋友们果然对她回到家乡建设农庄的选择万分不解。
“你为什么要回来呢?家里的工资多低,才四五千。”
“好不容易考了北大,现在就回农村了,这不是浪费学历吗?”
“你别跟着你爸浪费时间,你爸是整不成的,都是瞎玩。”
……
谢易蓁跟着父母参加小城的聚会,聚会上大多数是家长认为小时候学习很厉害,长大很有出息的孩子。大家谈起工作,香港大学的妹妹在外资投行、清华大学的哥哥在某手机大厂。
而北大研究生的她,回乡下盖农庄。
2022年年末,负责提供资金、制定宏观计划的合伙人暂缓了农家乐项目。暂缓,是退出项目的委婉说法。她为期半年的三农创业宣告,也失败了。
谢易蓁进入了颓靡期,她经常躺在床上发呆,暂时失去活力。
2022年年末,谢易蓁经历创业失败最难熬的颓靡期时,李德天正在筹备最新的创业计划。他打电话问谢易蓁要不要加入他。
农村的农作物产出数量庞大,但是苦于无法找到好的销售端,导致售卖价格极低。李德天想从这点入手,先帮助特色农产品销售,有起色后再加工特色农产品,提高利润。
他鼓励谢易蓁:“知行合一,我们要做了之后才知道能不能成,如果什么都不能做,是一定不能成的。”
谢易蓁在创业失败的环境里压抑得喘不过气,迫切需要新的空气。李德天创业的想法和她不谋而合,她从贵州再度来到北京。
创业项目刚刚起步,他们去到各地考察农产品,新疆的库尔勒香梨、赤峰的低温鲜奶......谢易蓁说推进还算顺利。
李德天前往赤峰考察低温羊奶
朋友告诉她,做农业的人,有两种人,一种是觉得这件事情非在农村完成不可,一种是感情深扎在农村。
谢易蓁的奶奶家前面有一大片田野,童年时的晚上,她躺在床上听青蛙叫声入眠。夏天她和表弟表妹在田野上跑来跑去抓萤火虫,用竹筐去小河抓鱼。冬天捡木柴烧土豆。
周末时她会跟着爸爸去山湾里,山湾种满了树,郁郁葱葱的。幺叔总坐在鱼塘旁钓鱼,爸爸养的大黄狗会摇着尾巴跑来迎接他们,离开时也会摇着尾巴送别。
最初的记忆被这些无忧无虑的山野时光填充满,无论长大之后再见过怎样的风景,依然最会被浸润在骨子里的儿时记忆打动。
重回农村后,和“回到乡下享受慢生活,摆脱城市快节奏”的田园牧歌叙事不同,谢易蓁发现农村年轻人才的缺失,空巢老人的不易。
乡下有蝉鸣、星星、露水,也有数不清的空房和佝偻着腰农作的老人。
八十多岁的夫妻在田野里互相搀扶,为农作物盖上透明的塑料棚;破旧的平房前坐着一位老爷爷整理满地的玉米,他用音箱放着震耳的音乐当作消遣,仔细看发现他的双腿残疾;双耳失聪的老奶奶独自在田间割杂草,路过的人和她交流,她只能回复落寞又无奈的微笑......
年轻人离开了农村,只有老人还留在故土。
老人低头抠出嵌在地里的玉米粒
李德天也同样发现了农村困境。
2023年年初,李德天家售卖了一年丰收的粮食,共一万多斤,小麦单价为1块5毛7分;玉米为1块3毛9分,共赚2万多元,然而去掉施肥、农药、人工等费用,纯利润大约五千元。
农民辛苦一年的收成抵不上在城市打工一个月的工资。
李德天说:“都说故乡容不下灵魂,城市容不下肉体。我们背井离乡求学,毕业之后为了生计留在城市,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我希望以后年轻人能有更多的选择权,留下或离开,不要再被迫背井离乡,被迫有家不可回。”
农村缺年轻的人才建设,年轻人也因为农村缺乏良好的平台难以回乡。
谢易蓁拍下的农村
在短视频发布视频后,有许多同样做三农的创业者联系他们。一位复旦毕业生辞掉银行副行长职位去四川种植香果;一位清华毕业生如今在贵州农村帮忙销售农产品。
很多三农创业者分享自己刚从城市回到农村没有人理解、没有人陪伴的孤单感,分享每天睁开眼睛就忧虑项目失败的战战兢兢,谢易蓁感同身受。
谢易蓁本以为自己和李德天是在三农创业上孤独的前行者,慢慢才发现,原来这条路上,有这么多人在缓慢却坚定地踽踽前行。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读书不是为了脱离贫穷的乡村,而是让乡村脱离贫穷。”
2023年春天,他们决定在短视频平台上,将自己多年的遭遇说出来。录制视频前,谢易蓁告诉李德天:“我们录这个视频,要告诉大家,北大依然有很多理想主义的学子。”
在传统的媒体语境中,北大的形象等于高学历高薪资高地位的“三高人才”,成功的所有刻板印象都可以套在北大学子身上。
谢易蓁和李德天不符合大家对北大学子的想象,他们一个人虽然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工作,但是“不争气”地辞职回家建农庄;一个人放弃北大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学历优势,一直坚持创业。
金钱、收入、社会地位像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所以有人看到谢易蓁和李德天的视频后,评论道,北大完了。
然而,北大真的完了吗?
谢易蓁从小就喜欢北大,“兼容并包”这四个大字完全等于北大,她想来这里学习、来这里做梦。
在北大读研究生后,她发现每个专业的课表都是全校共享的,你可以选择去上任何你感兴趣的课程,即使这门课和你的专业八竿子打不着。好的教授上课时教室挤满了人,教室外面也乌泱泱站了一大片,而水平不高的教授上课时教室则稀稀疏疏坐着几个百无聊赖的学生。
北大非常鼓励创业,设立了创业中心。这里会安排创业课程,也有创业的校友分享经验。谢易蓁的电脑里还保存着当时上课下载的课件,比如商业模型、团队搭建、创业方向。
李德天说,如果不是北大,自己可能会赔一千万。
而现在,只是存款一千。
在谢易蓁看来,外界常拿“北大”与“高薪”关联,仿佛一只脚踏入北大,另一只脚就获得了“成功”。
但是她和校友们一起聊天的时候,与大多数人讨论薪资不同,他们更多讨的是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今后想做什么事情,他们还认同自己身上有敢想敢做的少年感。
针对视频,不同的声音扑面而来,有人评价他们“有人出生就在罗马,但是有人走了一辈子也走不到罗马”。
谢易蓁和李德天拍视频回应:“要警惕这种观点背后的消极态度,它仿佛在说命运无法改变,阶层无法跃迁,那我们努力奋斗有什么用,不如躺平好了。
仔细想想这种观点会导向自我奴化。世界这么大,罗马不是唯一的目的地,而且更可怕的是,如果你因为害怕到不了罗马,就放弃而出发的话,会错过很多路上的美景。”
视频火了之后,李德天开了一个直播,很多人连麦分享自己的故事。
有女大学生毕业后想要回家帮父母销售苹果。父亲种了几十亩苹果,苦于无法销售,但是对于女生的返乡,父亲很不支持:
“我送你出去读大学,不是为了让你回来卖苹果。”
本来李德天想通过这个直播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没想到大家把这里当成了倾诉的平台,互相依偎着分享自己的挫败。
李德天像一个过来人一样安慰网线另一端的分享者。梦想有诸多不易,他已深深体会。
有时候,他想到自己曾在大学时和谢易蓁一起做过简单的送早餐创业活动,每天清早他穿着蝙蝠侠的衣服,穿梭在校园给不同宿舍送去早餐。
他感叹当时怎么那么勇敢,穿着奇怪的、难以被其他人理解的衣服在校园里跑来跑去。
而其实,现在的他也像穿着超级英雄的衣服,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勇敢穿梭。
穿梭的终点,何必非得是罗马……
有些人,依然非要去罗马;有些人,转身迎接这个春天的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