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1.尽忠报国
“尽忠报国”四个伟大不朽的字,是岳飞精神的核心价值表述,赤胆忠心,报效国家,其内涵是永恒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岳庙的大门两侧墙上分别刻有“忠”、“孝”两字,字高近两米,遒劲端正,分外醒目。在岳飞庙内有一组雕像为“岳母刺字”,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以“尽忠报国”为志,胸怀远大岳飞的后人,立志报国,展示了岳飞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也感召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滋养民族的神魂,铸就民族的脊梁,其精神力量无与伦比。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有上百个州、县为岳飞立庙,有关岳飞的书籍不计其数,人们到处传颂着他的故事。形成了偌大国度里一种特有的“岳飞文化”现象,世代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这一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伴着生存的环境与土壤,自成一脉,始终不渝地感召和滋养着后人,成为爱国主义思想的柱石,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飞文化的深远影响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激励人们向善、向美向正义,促进社会价值观的提升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历来有些人对岳之“忠”有模糊、片面的认识,认为岳飞的忠是愚忠。客观地讲,岳飞的忠不是愚忠,因为他不是毫无条件地服从,他是为了匡复大好河山,尽职尽守。他曾进言进谏上书,反对议和,由此可知他是为国尽忠。虽然他完全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他选择了服从,是对自己人格的约束,表现了他的禀性、风骨和节操。
“尽忠报国”已经成为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它提升民族士气,振奋民族精神。岳飞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慨,直捣黄龙府的必胜信念,“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民族的精神脊梁。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岳飞的《满江红》就成为一曲战歌,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走向抗日前线。直到今天,每当唱起这首词仍然会让人们热血沸腾。可以说传承岳飞精神,就是弘扬民族正气。
2. 乃武乃文
汤阴岳飞庙大殿有匾额“乃武乃文”,语出《尚书·大禹谟》:“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由清同治年间官员何金寿所书。意思是:如此武,如此文。纵观历史,像岳飞这样的文韬,这样的武略,实属少有。《宋史》载: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左氏春秋》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以答诏其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
岳飞的文韬武略是刻苦勤奋学习得来的。据史载岳飞的后人,岳飞“家贫力学”。小时候,他用木棍在沙子上练字,用手指蘸了水在青石板上写字。村里有个学馆,岳飞就经常趴在窗外看学生习文练武。不久,周同就发现了勤奋好学的岳飞,便免费让他入馆学习。周同对岳飞喜爱有加,便悉心传授。他喜读《春秋》和《孙子兵法》,精通各种兵器,少年之时“一县无敌”。为了生计,岳飞到相州韩府(宋代名臣韩琦的老家)打工三年,韩家人很赏识岳飞,韩府大量的藏书让岳飞选读。白天种田,夜间发奋读书,他深厚的文学功力也正是通过青少年时的刻苦学习而形成的。他的诗,创意清新,对仗工整。他的词,豪迈奔放,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些悲壮豪迈的诗词歌赋,尽显儒将风范。他写的题记、奏章,字字珠玥意境深远,充满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有超人的神力,能拉强弓。据《宋史》载,当时能拉开强弓的最高纪录是三石(即360斤,宋一石约合今天的120斤),但为数寥寥,岳飞是其佼佼者。他武功超群,勇冠三军,并创立了“岳家枪”、“岳家拳”,为中华武术中的奇葩,成为千百年来的美谈。
岳飞文武超群,而且他的书法艺术也独具特色,尤其是他的草书笔力道劲,斩钉截铁,一如他指挥的千军万马,挥洒自如,成为后人学习书法临摹的范本。岳飞所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最具代表意义,酣畅淋漓,字里行间散着“壮怀激烈”、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看到了岳飞的书法时感叹:“书如其人”。如今岳飞的书法艺术已成了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