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4.抗倭名将戚继光
应该说,在本书中,与民间传言的勇武智谋的名将还原性最高的当属戚继光了,戚家军在当时非常的有名气,百姓们对他们都非常的崇拜,而且倭寇也谈之色变。戚家军屡战屡胜,打得倭寇们措手不及落花流水,戚继光在历史中简直就是民族英雄的代表者,因为他打败了敌人。就即便是现在人们也非常的崇拜他。 明代万历名将戚继光,降倭寇,灭北敌,升高职。他的成功,有张居正的赏识。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他个人。那不得不说,他首先得有智谋。 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就这么个蕞尔小国荒蛮民族,竟然屡次攻破被视为固若金汤的东南海防,长驱直入视守军为无物,这简直是个笑话。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才是合乎逻辑的。当时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连个统一的政权都没有,内战频繁,法律和纲纪可谓荡然无存。 可就这么一个国家,还入侵了大明,可见大明帝国的军事废弛到了何种程度,长期重文抑武的恶果显露无遗。
搜图
编辑
中国的边患历来以北方为甚,规模大,实力强,危及中原。历经秦汉、唐宋,国家的防御重点一直在北方,对南方的守卫就没怎么重视,帝国的军队人数虽众,有两百万之多,但实际的兵员比规定的要少的多,书面规定和实际情况完全是两码事。 再说了兵贵精而不贵多,在组织上戚继光的事迹,军队的补给全由中央统筹分配,但实际的执行却全赖互不相属的下级机构,说有一个类似于总管处机构,但却没有统一调度人力和物资的权力,物资运送没人敢保证,自然也更谈不上有效技术分工。组织上的低能有什么后果呢,那就是装备上的落后。面对这样令人焦虑的局面,戚继光的任务不仅止于单纯的击败倭寇,他还得组织一只新型的队伍。 戚继光着手组织他的新军兵源不是来自军户卫所,而是另行在江浙省内地招募的志愿兵。他的戚家军均在一些农民中招募,这些人一般勇猛忠诚,不会临阵脱逃。戚继光自创了许多兵法,独创了“鸳鸯阵”等战术,其军中严格的体制也广为人知,行进过程中擅自离队小便者斩。道德义务的劝说,加上群众固有的宗教信仰以及严格的纪律,使戚继光很快建立了一支新的训练有素军队。 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戚继光是因张居正担任内阁大学士时所提拔而得到重视,并与张居正来往十分密切。
所以在张居正死后,他自然也就跟着倒了霉被调离,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作为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虽然最终未被万历所原谅。但他生前的地位也是其他武将无法比较的。 这是相辅相成而缺一不可的。他看到了妥协无可避免,组织上既然走不通,就从私人关系上谋划。 作为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戚继光的精明之处还在于没有把自己人事上的才能当成个人晋升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抵御外侮(五)的手段。就如文中“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他可以随机改变对不同人的语气。他可以偶尔巴结张居正,让他弟弟给张居正送礼。他可以和满朝文武比试文才与武略。 他还可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应敌方式,游离于“文重武轻”的体制之外,行走于体制之内,善刀而藏,规避锋芒。 但书中依然说戚继光是孤独的将领,这也不无道理,戚继光的“戚家军”,以及对军队的变革都与传统的文官集团观念相背离,在各种阻力下不能得到很好的响应。在帝国重文轻武的观念下,为维护文官制度的平衡,无法打破思想的束缚。明朝自洪武起经过一百年文官集团便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而武官的社会地位则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这种畸形的文武系统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文官执掌地方大权,控制军队的军饷、补给和组织;退伍军官的待遇远不及退休文官;文官在精神上对武官加以轻视。
而军政内部更是存在着许多滞碍了军队发展和明朝边防安全的问题。其一是缺乏系统科学的军事教育,无论技术还是战术都是稀缺之物。其二是军制的设置导致兵源无法保证,军户与民户的区分因时过境迁而常常失效。其三是补给制度供应不上,补给执行全赖互不相属的 下级机构,军事供应和政事参合为一元,供给不足时常发生。并且缺乏像科举制选拔文官一样的一条疏通有效的武将选拔途径,军官任命多世袭,武生笔试考试却由文官主持导,致高级将领缺乏谋略。 以上种种大概可以解释倭寇何以能在明朝东南沿海猖獗不衰。倭寇入侵的原因与朝廷无法完全禁止民间海上贸易,走私贸易酝酿出海上权威的仲裁者有着紧密联系。然而倭寇的横行无阻的确是上述弊端造成的。 戚继光的新军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既有的漏洞,编撰《纪效新书》科学系统传授我大明朝的军队,都是皇上的军队,这匹夫,竟然吃皇上的粮、训皇上的民,却养成了戚家的兵。戚继光自然是民族英雄,可是正史中,他也是照样贪的,不光是贪,潜规则也玩儿的麻溜。 在作为张居正第一个助手的十年里,可以说张居正一直作为他一个有利的依靠。有时候有些人想要戚继光尴尬,但他们都被张居正杀死或转移戚继光的事迹,张居正为戚继光创造了一个极为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
戚继光无疑感谢张居正。 戚继光是个很懂官场规则的人,他很会做事,经常会给张居正大量行贿,对来访的中央官员也是招待得当,绝对不会让你空手而回。 张居正对这个小弟也很满意,不仅可以帮他摆平边关的战事,还能给他带来很多额外收入,何乐而不为。戚继光对张居正的态度也比较卑微,经常自称小的、走狗之类,戚继光和张居正是利益共同体。 他和张居正的关系如此密切,他精通政治但是最后仍不能逃避政治中的现实。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戚继光推行的整套措施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须付出代价。张居正的死,实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对戚继光来说,这也是他个人生涯由盛转衰的开始。因为,朝野上下都知道,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亲信”。 张居正死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戚继光无疑在朝中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廷臣提醒万历:戚继光是伏在宫门之外的一头猛兽,只听张居正的操纵,别人无法节制。这也正是控诉张居正意图谋逆的理由:张居正和戚继光没有造反的证据,却有造反的能力。戚继光纵然能够击败倭寇,他也绝不能从根本上对帝国军队进行全方面的革新,而他的稍加整理已足以使他备受猜忌,晚年潦倒凄凉 古往今来打胜战者不少,但大部分都倚仗其谋身关系突出的将领材质,戚继光的伟大在于他以部队的整体配合纪律为主体,在王袍下挣扎。
戚继光一个武官面对文官集团的无奈,个体面对这块颠扑不破的集团的无力感。 戚继光的经历不禁让人想起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这个角色,曾经的缉毒英雄祁同伟,则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民族英雄戚继光。 当年,优秀的祁同伟,他出身贫寒,试图通过搏命来改变命运,但是这位身中三枪的英雄,依然没有人为他说一句公道话。因此,祁同伟只能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并不是一个清官,他经常请领导们去他的类似“山水庄园”这样的地方享受腐化的生活,甚至还把自己的美女送给张居正享用。 历史上,戚继光每次给张居正写信,都非常谦卑地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而在人民的名义剧中,更是借群众的口说出,“祁同伟是赵家的狗”。虽然祁厅长身居高位,但是没谁对他尊重,而侯亮平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副部级的季昌明却总要跑到侯亮平的办公室讨论工作。 沙瑞金和陈岩石对祁同伟同样的鄙视,换一个角度,也是一种对他出身的鄙视。祁同伟努力往上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成为下棋的人,即使依附于赵家,拼了半辈子不想成为棋子的祁同伟,但最终还是沦为了别人新的棋子。 最终,祁同伟,曾经的孤鹰岭缉毒英雄,这次又回到了孤鹰岭,这个是他最初光荣和梦想的起点。 英勇无敌的戚继光去了,是在万历十五年年末的时候去世的,在他生前,他曾经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对于这样一位将军的死,朝廷居然没有任何反应,甚至连正式记录都没有,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更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原本他可以为明朝开疆拓土,但统治者需要的却只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封建王朝的制度是残忍的,但是人民永远不会忘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