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三十而立的标准是什么?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由于孔子的缘故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固定词语,但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思想才趋于成熟,确立了志向;三十岁才有建树。这里的立,应该是在懂得“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的“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不断积淀,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学习领会的阶段到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再到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个道德修养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思想和言行融合,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要知道,孔子几乎是公认的“圣人”,他是超凡脱俗之人,不能用圣人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人。
我回忆了一下我的人生经历,说不清什么时候“志于学”的,“三十而立”那个年令还不能算立了,四十还“惑”呢,五十还想入非非呢,六十还经常发怒呢。我回忆了身边人、看了认识和不认识的十五到七十岁的人的表现,有许多人“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属于“斯亦不足畏也已”之列(《论语·子罕》)。
试图用“三十而立”作为一个标准杠好像很难成立,至于人三十岁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还真没有谁敢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