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尾古城
峰城,即泉港峰尾。
一个包括村庄、田园、山水在内,地域面积仅11平方公里的小镇,何来的城?然而,历史上这里确实有过一座城。
峰尾镇原属惠安县,负山控海,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据惠安的有关典籍记载,明代这里设巡检司,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海上走私,缉捕盗贼等事项。由于当时倭寇猖獗,这里常受侵扰,为了保一方平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峰尾筑起了城垣(与本县的崇武古城建于同一年)。峰尾城初时“垣周围一百五十丈,厚一丈二尺,高三丈,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建楼其上,城中各有营房三十间,以居弓兵”。按一丈等于3米计算,峰尾城的周长大约450米。明嘉靖四十四年(1465年)扩建,城垣周长增至三百丈,即900米。城里设演武场、悍寨、兵马司,城外配置烟墩烽火台。城因兵雄,倭寇从此未敢轻犯。明隆庆年间,峰尾司江吉泰曾为之题词:“镇海永胜,镇峰永全。”这座为防范倭寇的侵扰而建的小城,五百多年后(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又因日寇的狂轰滥炸,加上其他的原因而不复存在。
峰尾城垣虽然被毁,但旧街区尚存,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这里的街道比较狭窄,一般在两米左右,有中街、东街、西街、南街、半面街,等等。老街上还保留着一些旧店铺,门面大多是木制的。此外,有洄澜书院、永全社、进士第、南门遗址、双贞牌坊等古迹以及一小段残破的旧城墙。北门边的那座两层“观海楼”,能让人引发登高望远、以观沧海的情趣。城外的圭峰塔,是峰尾海洋文明的象征性建筑。据记载,始建于元代,即在卢氏名门、著名诗人卢琦出生之前就有了。此塔为石砌重檐楼阁式建筑,三层,高6米,底座实心。第一层设塔龛门,室内正中石壁有一菩萨浮雕。右壁勒《重建圭峰塔记》,门边镌一联:“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第二层门楣刻“圭峰塔”三字,塔顶置葫芦刹。圭峰塔屹立海边,为过往船只指明航向,堪称是古代的航标。
塔下的海滩上,有口古井,称“仙龙甘井”。涨潮时,井水溢满,退潮后,井水依然甘甜。因船帆漂染需要用淡水,所以挖了这口井,它从一个侧面证明,这里曾是古代的造船基地。
峰尾古城,重教兴学的传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古代这里办学的形式很多,有家塾、义斋、乡学、书院,等等,文风鼎盛,出过许多人才,有些还高中进士,当了官(都是清官好官)。如宋代的卢仁、卢瞻、刘镜,元代的卢琦,明代的卢杲、卢昺,清代的刘章天、刘汝文、刘大用、刘君南,等等。刘镜是朱熹的高足,也是朱熹的得力助手。朱熹曾专程到峰尾看望这位学生。刘镜以一碗大麦粥,一碟生姜,一碟豆豉,一碟土卵(当地的一种滩涂海产),两杯白开水,款待老师。朱熹不仅不嫌其寒酸,反而大加称赞。他对随行的人解释说,刘镜此举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境界很高。“刘镜宴师”也因此成了千古美谈。此外,还有元代的卢琦。诗名与政绩相当突出,《元史·良吏传》列举了十八人,他是其中之一;清代《元诗别裁集》称他的诗在“三十大家之上”,堪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韦庄比肩。
游峰尾古城,另一个深刻印象是这里有座义烈庙。义烈庙也称“姑妈宫”,供奉的神灵原是当地的一名女性,叫刘益娘。因为她生前善于观察天象,经常点火为号,为过往渔民和船民引航,排忧解难,从而深受老百姓的敬重,死后被奉为神,称“义烈祖姑”。“义烈祖姑”与湄洲妈祖一样,也是海上女神。她的信众不只限于当年的惠北(今泉港),海内外的许多地方都有“姑妈宫”,香火很旺。作为祖庙的峰尾姑妈宫(义烈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当地纪念“义烈祖姑”的各种习俗与活动也成为一种民间文化,被传承下来。
峰尾古城虽小,却历史厚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