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闽南肉粽带你了解闽南传统

闽南肉粽带你了解闽南传统

  追溯端午节美食文化的历史,众所周知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闽南一带却传说泉州的粽子是陆游在福州为官时流传进来的。可见,这吃粽子都是在当时一定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

  追溯端午节美食文化的历史,众所周知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闽南一带却传说泉州的粽子是陆游在福州为官时流传进来的。可见,这吃粽子都是在当时一定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

  而制作煎堆(用麦粉或米粉、地瓜粉以及其他配料调成糊状,下油锅煎成一片一片的圆形软饼)则反映了闽南百姓惧怕久雨成灾,期盼夏季农作物有个好收成的心理。因为农历五月初,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难得放晴。民间传说是远古女娲补天时遗漏了一条缝所致,因此,时逢端午,泉州人家家户户都要煎堆,用以敬奉神灵,目的是为了堵住有裂缝的天。而端午节这一天,也往往是晴天,所以百姓更加坚信煎堆确有补天之效。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除了吃粽子,煎堆也是端午这一天必不可少的吃食。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

  随着年岁的流逝和人们观念的更新,虽说一些特色端午美食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炒午时盐,饮雄黄酒等。但是泉州的烧肉粽和煎堆仍然延续至今,不过,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如今的肉粽和煎堆又有了新的定位,它已不仅仅限于一种端午的吃食,而是成为老百姓延续传统、纪念端午的历史符号。

端午节游闽南景点推荐厦门鼓浪屿

日光岩

  日光岩日光岩又名晃岩,为鼓浪屿最高点,顶端海拔96米。山上巨石嵯峨,叠成洞壑。树木葱郁,亭台掩映。拾级而登,先至莲花庵,“一片瓦”巨石嵌空,形成殿堂,庵旁巨石镌刻“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庵后有“鹭江龙窟”、“古避暑洞”诸胜,中间即郑成功龙头山寨和水操台遗址,有蔡廷锴、蔡元培赞郑题咏。登临绝顶,山海奇观,风光无限,厦门、鼓浪屿、大担、二担诸岛尽收眼底。

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在日光岩南麓海滨。台湾富商林尔嘉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携眷内渡,寓居鼓浪屿,1913年始建此园,以寄托对台北板桥故园的怀念,并以其号“叔臧”谐音为园名。园主铜像,现屹立园中。全园借山藏海,巧为布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令人流连忘返。有壬秋阁、四十四桥、叠石、假山、谈瀛轩、顽石山房诸景,为厦门名园之最。左侧港仔后海滨浴场,沙清水净,可容数千人游泳。附近有延平公园,为纪念郑成功而建,其中有指净泉,俗称“国姓井”,相传是郑氏屯军时开设的水井。

皓月园

  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部的覆鼎岩海滨,占地3万平方米,沿鹭江之滨铺开,这是以海滨沙滩、岩石、绿树、亭阁展布的庭园。始建于1985年,园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诗句取名"皓月园"。园内有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的一座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铜雕像。这座巨型铜雕,除郑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比真实体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马都朝两侧延伸,图幅宽广,颇引人注目。园内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郑成功巨型花岗岩雕像,这个巨像于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是个很有特色的山洞,两旁石壁支起从天而降的花岗岩巨石,给人泰山压顶之感,十分险峻。上面“古避暑洞”四个字是清末台湾文人施士洁题写的。石洞明亮干燥、通风清爽。穿过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撑起细细腰骨,把岩石当作凉台,名叫“伞亭”可供游客遮阳避雨。旁边的岩石顶,有一个仙人洗脚的石盆,长年累月盛着水,一旁还有仙人的脚印。其实,“仙人印”、“洗脚盆”都是海浪冲蚀而成的海蚀地貌,在遥远的地质年代,这里还处于海浪的冲蚀下,后来由于地壳上升,于是这些海蚀地貌就出现在山顶上了。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已与美、英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等8所高校签订了“全球八校联盟”合作协议。在对台交流方面,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难以替代的人文优势,已成为台湾研究的重镇和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高校。

厦门日月谷

位于海峡西岸的厦门日月谷温泉渡假村,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五星级旅游饭店。拥有堪称温泉精品的优质稀有碳酸石盐泉,是日月谷温泉渡假村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有400多年前的历史记载见证。整个度假村洋溢着东南亚异域风情;处处景观别具巧思,数十种泉池风格独特,是令人向往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