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实现“做四休三”?有网友表示很期待
主持人: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以下简称“绿皮书”)。绿皮书建议,2030年实现“做四休三”。所谓“做四休三”指的是在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可以实行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工作4天的四天(36小时)工作制。对于社科院报告的这个建议,有网友表示很期待,但是也有很多网友不买账,认为该建议包含善意,却显得有几分不接地气。对此,你怎么看?
本期嘉宾:柯锐、舒圣祥、江德斌
“做四休三”符合社会的趋势
□柯锐(职员)
休假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休假需求无法回避。包括休假权在内的休息权是劳动者的权利,是相对于劳动权的一种权利,这个权利不应因为职业不同而受到差别对待。由此说来,此番社科院提出增加国人休假时间的建议和愿景固然具有积极意义,但人们希望它能提供更多的实现路径。
当然,也应看到,从单休到双休,到对带薪休假的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休假权利总体上是在改善的。假日经济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也成为共识。休假的演变,根本原因在于劳动效率提高,劳动效率又是由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的。休假制度的出现,既可以保护劳动者权利,同时也能倒逼劳动效率的提升。“做四休三”等建议,要真正实现或许尚需时日,但保障、提高劳动者的休假权,意义是积极的,趋势和方向也是正确的,也是符合现代社会的趋势的。
解决休假问题,功夫有时在“诗”外。既有待诸如立法等途径助力,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匹配。这些,需要从制度层面探索、保障。对于当下而言,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让休假变得不再奢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做四休三”为何未见舆论欢呼
□舒圣祥(注册会计师)
中科院的报告,立意在于“休闲与美好生活: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一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如此,就每个星期都有小长假了,人民群众生活就更美好了,休闲经济就格外繁荣了。休闲绿皮书提出“做四休三”,大体是这么个逻辑。
我注意到,舆论对于“做四休三”的提法,好像并没有显得特别兴奋,相反,到处都是泼冷水的。因为,“做五休二”尚且落实不了,“做四休三”这个福利,对于多数人而言,仅是一片止渴梅林。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做四休三”无异于一根沉重的稻草,会压垮本就羸弱的他们。这是一个全球化激烈竞争的市场,你没有成本优势,没有价格优势,只有制度桎梏,只有劳保限制,就很难有生存空间。企业都黄了,工作也没了,大家倒是可以长期休息了,可谁会乐意呢?
劳动者一周休息多少天,固然是一种权利;但是,劳动者所需要的,并不只是休息的权利。相比多休息,高收入才最重要。当两者产生矛盾,更多人会选择后者。所以,休息权利的保障,仅仅需要一个兜底性的最小值;在此之上,应该交给劳资双方去自由谈判,市场竞争会给出一个合理的安排。
先落实好“五天工作制”吧
□江德斌(职员)
理论上而言,随着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将随之上涨,劳动强度则会下降,休息时间越来越多,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就愈发旺盛。因此,在社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施“做四休三”工作制,乃是一项具有人性化的制度,意味着国民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财富和时间,不用那么辛苦劳累。
不过这仅仅是理想化的设计,存在很多现实阻碍,短期内很难落实,不能太过乐观。事实上,目前我国所推行的“五天工作制”和“带薪休假制”,虽然已历经多年,可波折起伏,都落实的不甚理想。
由此可见,我国休假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可执行情况普遍不好,劳动者的合法休假权无法得到保障,加之劳资权益不对等,维权程序繁杂,维权成本过高等因素,导致劳动者很难完全享受到休假权,面对侵权时也往往束手无策。显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贸然推行“做四休三”工作制,只会在部分领域得到实施,令少部分人获益,大部分劳动者只是望梅止渴罢了。
劳动者休假权重在公平。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分配制度不合理、贫富差距悬殊、老龄化加速来临等现实问题重重,导致劳动者收入和休假权呈现不均衡、不充分的状态。显然,要先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地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公平的休假权,落实好“五天工作制”和“带薪休假制”,才能进一步考虑“做四休三”等更好的工作制。
原标题::“做四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