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黔线|民间舞蹈类:锦鸡舞的传说
延伸阅读: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发源于排调镇境内,流传于“嘎闹”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苗族支系,方圆约50多平方公里,两万多人口。
2013年3月17日,丹寨县民族文工团选送的《苗族锦鸡舞》登上央视《舞蹈世界》舞台,图为文工团演职人员展示舞蹈动作的录制现场。
锦鸡舞过去主要为祭祖,在苗族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动中担当重要职责,现在主要是节日娱乐表演。
2014年10月,《锦鸡舞》荣获上海国际舞蹈大赛最具魅力奖。图为县民族文工团在大赛中表演《锦鸡舞》。
锦鸡舞的伴奏芦笙由小、中、大、特大四支组成,称“四滴水” 芦笙。词有上百首。表演舞蹈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起跳。人多时可围成数圈同时起跳。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腰、手、膝等都有自己的一招一式。它与其他芦笙舞有完全不同的风格。
2016年12月11日,受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邀请,丹寨县《锦鸡舞》参加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年元旦晚会《你好,2017》节目录制。
锦鸡舞经过丹寨县艺术团的推出,参与国家民族民间艺术团出访法国、荷兰、意大利、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表演。为国家开展文化外交工作作出了贡献,因此,锦鸡舞也驰名海外。
2006年,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7年1月5日,中央电视台《我们的中国梦》——2017“东南西北贺新春”特别节目在凯里市下司古镇进行录制,《锦鸡舞》被选中参加节目录制。(黄晓海 县民族文工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