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陈鑫编《陈氏太极拳图说》花了十年,杜元化只用二年,孙禄堂多本?

陈鑫编《陈氏太极拳图说》花了十年,杜元化只用二年,孙禄堂多本?

著书背景:

杨露禅等人将“太极拳”发扬光大。

1915年到1927年期间,孙禄堂除撰写了《太极拳学》外、还先后著述《形意拳学》(1915年出版)、《八卦拳学》(1917年出版)、《拳意述真》等专著,成为武学经典之作。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太极拳专著,1919年孙禄堂完成专著,于1921年6月出版。

1933年,陈鑫遗著经过后人修编,出版《陈氏太极拳图说》,杜元化担任该书“订补者”,其中收录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文;(***期间,杜元化对该书的部分内容,大概有不同意见。)

之后,杜元化将赵堡太极拳的资料综合整理,于1935年5月出版《太极拳正宗》。

(***有人认为,杜元化的师傅任长春,是陈氏太极拳门人。但,为什么一起写出了赵堡太极拳专著?)

陈鑫(1849-1929年)编《太极拳图画讲义》,花了十二年时间,也许在其“自序”中,能有一些答案。

陈鑫先生《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

古人云:“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弗传”。此传与受之两相资者也。

我陈氏自陈国支流山左派。衍河南始于河内而卜居。继于苏封而定宅。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曰太极拳。

传十三世至我曾祖父讳公兆。文兼武备。再传至我祖讳有恒与我叔祖。讳有本我叔祖学业湛深。屡荐未中。终成廪贡。技艺精美。出类拔萃。天下智勇未有尚之者。于是以拳术传之我先大人。讳仲牲与我先叔大人。讳季牲 我先大人与我先叔大人是同母而生。兄弟齐名。终生无怠。诣臻神化。倘非先达传之于前。虽有后生安能述之于后也。

我先大人命我先兄讳尧习武。命愚习文。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夫所可幸者。少小侍侧。耳闻目见。薰蒸日久。窃于是艺管窥一斑。虽未通法华三昧。而于是艺仅得枝叶。其中妙理循环。亦时觉有趣。

迄今老大已七十有余矣。苟不即吾之一知半解。传述于后。不且又加一辜哉。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急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自光绪戊申以至民国乙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书中所言。吾不知于前人立法之意。有合万一与否。而要于先大人六十年之攻苦。庶不至淹没不彰也。亦不至以祖宗十六代之家传。至我身而断绝也。

愚无学问。语言之间不能道以风雅。而第以浅言俗语。聊写大意。人苟不以齐东野语唾而弃之。则由升堂入室。上可为国家御贼寇。下可为筋骨强精神。庶宝塔圆光。世世相传于弗替。岂不善哉。是书传之于家。则可传之于世。恐贻方家之一笑。

民国八年岁次乙未九月九日书于木栾店训蒙学舍 陈鑫序

------《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译文:

古人说:“如果没有前人,虽然东西美好,但不知道美好在哪里;如果没有后人,虽然东西丰富,但也不能流传下去。”这就是传与受两者相互促进的道理啊。

我陈氏家族从春秋时陈国支流山的东侧,繁衍定居到河南是从河内(民国改为沁阳县,原注)开始的,后来陈卜又迁徙到苏封(周武王司寇于苏国后改为苏忿王封温今属怀庆府,原注)定居下来。

明朝洪武七年,我的始祖陈卜在耕读之余,利用阴阳开合运动周身,并教给子孙,用来促进消化饮食。依据的是太极之理。所以叫做太极拳。(*提出了“陈卜创拳说”)

传了第十三世到了我曾祖父(名讳)公兆,他文武兼备;再传到我的祖父(名讳有恒),与我的叔祖父(名讳有本)。我的叔祖父学问十分深厚,曾经多次被地方举荐但没有被录取,一直是廪贡生员的身份。我的叔祖父武术技艺十分高强达到出类拔萃,天下智勇之士没有一位能够比得上他的。这样,我的叔祖父就将他的拳术传授给了我的先父(名讳仲牲)与我的先叔父(名讳季牲)。我的先父和我的先叔父是同母所生,兄弟俩在当地的名誉一样高,对叔祖父所传授的拳术一生习练勤奋不息,拳术造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如果不是先贤的功劳在前,虽然有后人,还怎么追述其后呢。(*这段是---夸直系亲属)

我的父亲让我的兄长(名讳尧)习武,命我学文,习武的有所成就,而从文的我却一无所成。这真是我的罪过呀。值得庆幸的是,我从小常在习武之先兄的身边,耳濡目染,熏陶的时间久了,暗暗地居然对这武艺也管窥一斑有了一些了解,虽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是对这门武艺仅仅得到了一些枝枝叶叶的东西。对于其中奥妙理论的循环往复运用,也时常觉得很有趣味。

(*所谓“文无所就”,指陈鑫科举不顺,未能显达,只能蜗居于家乡开设蒙馆教书为生。)

现今我到了老年已七十多岁了。如果不凭借我对这拳术的一知半解,将其传述给后人,不是更又给自己增加一条罪过吗。我今天既担心时光流逝,时不待我,又担心以后各自撰述,失去了我祖先的真传。所以我在教书的空余时间,尽量尽快做到显微阐幽,详尽的全面介绍。这样从光绪戊申年(1908年)开始一直到民国己未年(1919年),前后历时共十二个年头,这本书的撰写才完成。接着又急忙誊抄成册。这本书中所写的话,我不知道与前人确定的本意,有哪怕万分之一的符合吗。关键是对于父亲大人六十年的精勤功业,不至于湮没无闻而无人知晓。也不至于祖上十六世的家传,在我身上断绝了。

我自己学问不多,字里行间不会用那些高雅的文笔,就只能用浅显的俗语,勉强地写出一个大意。如果不认为是道听途说,从而唾弃掉,那么可以由此登堂入室。从高大处说,可以为国家抗御外来侵略的敌人;从低小处说,可以为身体筋骨增强精与神。就像宝物一样,世世代代相传下去而不至于被改变消衰,这样岂不是很好吗?这本书传承于我家中,那么也可以流传于世了。恐怕以后会贻笑方家了。

1919年九月九日书写于木栾店训蒙学舍 陈鑫序

陈鑫手书《三三六拳谱》,几句残留的序言:

“斯拳原本无名,因本阴阳开合太极之理而成,故以太极名之曰太极拳。太极者,道也,不居六艺之末,非赳赳之勇而可同日而语者,然有德者得而易之也。”

【珍贵文献】陈鑫太极拳谱(光绪戊申抄本)“原序”(作于1908年)|是迄今发现的陈鑫手稿中最早的一版

古人云:“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弗传。”

我陈氏自陈国支流山左派分河南,始于河内而卜居,继于苏封而定宅。

明洪武五年,始祖讳卜,耕读之暇,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磨饮食之法,理根太极,即名曰太极拳。

自我始祖卜递传十三世至我曾祖公兆,为人乐善好施,以耕读为业,乃以是艺传我祖有恒、叔祖有本。有本三十六岁始业拳,至晚年,学业湛深,技艺精粹。又以是艺传我先大人仲甡、先叔大人季甡,先大人与先叔大人同乳而生,兄弟齐名,倘非有先达者为于前,焉能勇冠三军、名传宇内哉?

然有为于前尤贵有,传于后,我先大人命我先兄习武,命愚学文。习武者,武有可观;学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夫所可幸者,少小侍侧,耳闻目见,熏蒸日久,窃于是艺,管窥一班,虽未通法华三昧,而妙理循环,自觉有趣。

迄今老大,苟不即一知半解传之于后,不又加一辜哉?愚今者,既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又恐门户分别,失我家传,敢自袐哉?所以养蒙之暇,急为显微阐幽,缮写成书,以示后之来者,未知于前人之意,有合万一与否,而要于十六世之家传,或因是书而弗绝,未可知也。然绝与不绝,我虽不得而知,而吾先大人六十年之精炼神化,自有琑言,庶不至于湮没不彰也。

愚固拙滞,不善形容,后之人苟不以俚言絮语,污辱心目,则採而习之,身体力行,渐臻堂奥,上可为国家御盗贼,下可为身体强精神,远可绍先人之遗业,近可启后进之新机,真积力久,妙用无穷,俾宝塔圆光,世世相传于无替,岂不善哉?是书家传则可,至于售世,非愚所敢望也夫。

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冬十一月上浣温邑陈鑫序

除了透露写作年代之外,还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体现了陈鑫本人对此“太极拳草稿”从“自留家传”到“出版传世”的态度转变。

更有陈有本“三十六岁始业拳,至晚年,学业湛深,技艺精粹”之叙述,“是艺传我先大人仲甡、先叔大人季甡”。

我的父亲“命我学文”......如今,七十多岁了,如果不将我对这拳术的一知半解,传述给后人,不是又给自己增加一条罪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