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张履谦院士书法《钢铁长城》数字藏品上线长城数艺

8月1日,专注书画数字藏品平台“长城数艺”上线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书法《钢铁长城》数字藏品。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一种艺术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精髓的代表。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书法《钢铁长城》

弘扬长城精神,让长城文化“活”起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壮观的建筑奇迹之一,它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爱好和平的精神传统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形象地誉为“钢铁长城”,捍卫着国家主权安全,守护着人民幸福生活。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张履谦院士九十六岁亲笔题写“钢铁长城”。通过《钢铁长城》数字藏品的发布,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传承着中华民族团结、爱国、守望和平的优秀文化传统。

张履谦院士是中国雷达技术、电子对抗和航天事业开创者之一,成功研制中国防空导弹制导雷达武器装备,并谋划多种卫星研制,推动中国空间技术长足发展。

张履谦为我国的雷达技术、电子对抗事业、空间技术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显著成绩和重大贡献,聂荣臻元帅曾赞誉他是“国防科研战线上优秀技术指挥员的代表”。

长城数艺服务于艺术家、IP运营方、数藏发行方,通过数字藏品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立足于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构建艺术品数字长城,为传统艺术品向数字艺术品转型进行数字化赋能。

作者介绍

张履谦

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张履谦,男,汉族,1926年3月1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少将。张履谦院士曾荣获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航天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国防科研战线上的标兵(国防科委)。

1946年8月-1951年8月,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1年-1956年,中央军委通信部工程师室雷达组工作。

1956年-1957年,担任总参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电子对抗研究室主任。

1957年-1958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1959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收发设备研究室主任。

1959年—1962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总体设计室主任。

1962年—1965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三支队副主任。

1965年—1979年,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3所副所长。

1979年—1985年,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450工程办公室主任。

1985年—1987年,担任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1987年—1993年,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1993年—1999年,担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9年,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

科研成就

1951年,张履谦参加抗美援朝,奉命到前线去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领导小组进行了部队抗干扰训练和福建前线对台电子侦察,电子对抗研究室装配和研制了成套的设备,装备了部队。

20世纪60年代,张履谦参加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二号制导雷达,具有抗干扰性能,批量装备部队,成功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

20世纪70年代,张履谦进行反导系统雷达的总体设计,突破相控阵雷达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导弹精密跟踪雷达和卫星超远程引导雷达,张履谦任总设计师研制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攻克多副载波、多种调制、精密测角测速测距和遥控遥测技术,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张履谦参加十多种卫星的立项论证、技术攻关,完成研制和发射任务,张履谦参加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和探月工程的论证和顶层谋划,提出采用陆地建站、海洋出船、节点监控、中继卫星和国际兼容的测控网方案建议,参加测控设备的技术攻关,参加探月工程的总体设计,研究月地信息传输,对落月及月地返回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参加中国国防专项工程的方案设计和评审,进行信息传输的抗黑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