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影响新闻真实的因素与表现

影响新闻真实的因素与表现

影响新闻真实的因素与表现

[研究与交流]影响新闻真实客观的无意因素…………………………李国英 (2006-11-23 15:19:12) 李国英(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黄石市 435000)新闻真实性问题是关于新闻本原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要求本着公正的立场、客观的态度报道与事实一致的新闻。
新闻的真实来自事实的客观,违背事实客观的新闻就对它的真实提出挑战。客观事实最终编码成媒介产品即新闻文本,首先要转化为记者的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是对感官世界中事实的认识,是客观事实的主观化,经过记者的选择和文本化过程进入新闻之中,成为新闻事实。但新闻事实还不完全等同于新闻,它指新闻中的事实,而新闻还包括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加工、整合,并赋予其一种表现形式,或是短讯、通讯,或是深度报道,从而揭示客观事实的意义。
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新闻事实到新闻,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伴随始终。从哲学的角度说,客观事实是一种存在;新闻真实也是一种存在,但这种存在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新闻只有具体的真实,没有抽象的真实。所以,从客观上讲,新闻完全绝对的真实只是一个神话。
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职责是让新闻无限地逼近真相,做到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在影响新闻真实客观的因素中,目前我们关注和研究得较多的是一些有意因素,如政府政策的调控、政党派别的操纵、资本集团的控制以及媒体对那些掌握了“决策话语权”、“消费话语权”的人的迎合。
在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无意因素影响新闻的真实客观,如民族种族倾向性、文化背景、认知结构、经验和兴趣情感等等。所谓无意因素,就是个体主观上没有故意虚构、客观上又造成结果与事实有偏差的非理性的潜意识成分。无意因素又可称为潜意识因素,相对于有意因素可称为显意识因素。
显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言语文字来表达。潜意识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是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它不与言语和文字相联系。个体在无意识的支配下,会采取自己没有觉知的行为。潜意识与显意识构成人心理活动的两个对立的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潜意识暗中支配显意识,显意识压抑潜意识,这种压抑也有无意识的性质。潜意识有个体潜意识和群体潜意识之分。群体潜意识指一定社会群体共有的潜意识内容和相关的潜意识活动,是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交往中一代一代积淀下来的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及其心理结构,是人类在种族进化中遗留下来的心理现象。
群体潜意识也常称为集体无意识。本文将在无意识层面上揭示影响新闻真实客观的种种原因。一、民族、种族倾向性 (集体无意识) 民族意识影响着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是集体无意识中最深层的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优势的民族,更多地拥有媒介的所有权、话语权,也被媒介更多地关注。
在非常态社会,民族、种族倾向性对新闻真实性的损害往往是有意的。“战争中真相常常是第一个牺牲者”这句话已成为人们广泛认同的名言。 在常态社会,种族、民族倾向性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可能出于无意,表现为民族意识的敏感和民族情绪的过分激烈。2001年数家日本公司与消费者发生了矛盾,日本对美国消费者的损失作出了赔偿,没有赔偿中国消费者,也没有赔偿欧洲的消费者,于是,北京某报刊文:“这次三菱及日航事件,日本赔偿了美国消费者却没有赔偿中国消费者,日本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是不容否定的”。
像这样将一般性的贸易问题上升为民族问题、邦交问题进行报道,就是民族意识在起作用。种族意识的无意表露常体现在一些新闻语言的运用上。如极其善良的白人亲切地称一杰出的黑人社会活动家为“little nigger”(小黑鬼),即使这个白人持坚定的种族平等观念,但那个黑人还是会有受种族歧视之感。
其他如 “支那”、“Yanks”(美国佬)、“Wops”(移居美国的南欧或中欧人,尤指意大利人)、“reds”(赤化分子)、“pigs”(美俚,警察),出现在新闻中会带上本不是作者本意的贬义色彩,因为这些词的联想意义与其明确的理性意义差异很大,涉及种族、民族等集体无意识问题。
二、文化背景、认知结构、经验(个人无意识)新闻采编人员已有的文化背景、认知结构、经验,会影响他们对客观事实的理解把握和表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不能反映事实的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事实除发展变化的特点外,还有多面性、复杂性。
新闻真实不仅指事实真实,更指本质真实。事实真实要求细节真实和整体真实,或者说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新闻的整体真实指新闻的连续报道要反映整个现实真实;本质真实指新闻要对事物的内部矛盾、深层因果关系、意义价值作科学的揭示。在记者对客观事实的选择中,事实侧面如果符合他的文化背景、认知结构及经验,就会得到他的肯定和更多篇幅的报道与阐释;反之,可能是否定或避而不谈。
这种肯定或否定就是价值认识与判断,它构成新闻本质真实的价值链。当记者的价值认识与事实主导面的现实逻辑一致,新闻的最大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新闻真实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主观化”或“价值化”的真实,这也是新闻客观性的表现。记者需要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勇气,需要踏实严谨的采访作风,还需要多元视角解构事实内部联系和高屋建瓴把握宏观事实的能力。
同是关于新开通的特快列车的新闻,三家记者知识经验和视域的不同造成报道的差异。《北京晚报》的记者将新型列车喻为“星级宾馆”,详细描述列车的先进设备。《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以铁路部门向旅客作出的“及时开启厕所”的承诺为切入点,突出报道铁路部门为改善服务质量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解放日报》的报道重点放在新型列车采用的新技术上。2.个人倾向性与事实本身倾向性的偏差。客观事实转化为媒介产品必须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经验事实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记者会不自觉地以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认知结构为背景去考察、判断事物及现象,也会以自我经验的“正确性”去表述事件,使报道呈现个人倾向性。
自我经验的“正确性”是个人历史事件的总结,是彼时彼地的会意领悟。客观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经验也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个人倾向性可能偏离或违背事实本身的倾向性。3.“刻板印象”造成“先入之见”的思维陷阱。已有的文化背景、认知结构及经验还容易使记者形成“刻板印象”,无意中掉入“先入之见”的思维陷阱,使其注意力集中在有利于自己的“先入之见”的相关事实上,忽视与之相矛盾的事实。
如果一个记者接受了或为求证这样的观点:大规模建设开发区是发展当地经济的最有效途径,那么他在报道该地的经济建设时,会把视线放在高楼林立的开发区如何吸引外资,如何创造产值和税收等方面;而开发区侵吞良田、圈占的土地荒芜、周围的农民生计艰难、当地的环境可能恶化等同样真实的方面就会被忽视。
三、知识经验的不足,思维能力的欠缺有的记者缺乏相关知识导致新闻中出现错误。如某媒体曾报道“超标碘盐是引发甲状腺癌的元凶”;“来医院看白血病的孩子,他们家中十之八九在半年之内进行了装修”;甚至把劫掠圆明园的账安到了“八国联军”的头上。有的记者社会历练不足,思维能力欠缺,看问题失之辩证,失之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比如,非法集资犯有金融诈骗罪的张万琦等人,在犯罪事实暴露之前,从骗来的巨额资金中拿出一点捐给社会,并在湖南常德捐资修建了一座天桥。当时媒体都报道张的仁慈慷慨。这样的新闻就是本质失真的新闻。所以记者既要占有真实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分析研究纷繁杂芜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把握本质,不能被它们的表面和假象所迷惑,也不能将因果关系简单化或将偶然联系断为因果关系造成逻辑思维的错误。
在“非典”流行期间,新闻界就对野生或家养动物果子狸制造了一起“冤假错案”。科研人员宣布果子狸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意思是说果子狸身上的SARS与人身上的SARS可能存在某种关联,而并未证明接触果子狸的人必然会感染SARS,也未证明人身上的SARS是由果子狸传播。
一些记者视这种相关性为因果关系,在报道中将果子狸定为非典元凶。一时间,果子狸从美味佳肴变为恐怖分子。四、兴趣及情感记者对新闻的编码常常受着个人兴趣和情感的影响。个人兴趣和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个体、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其兴趣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制约着个体关注客观事实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心理反应。情感在报道中有积极的作用,能减少传播的逆效应,增强可读性;但把握不当,出现偏差或失控,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新闻失实。在体育报道比赛中,一些记者常用“报一箭之仇”、“痛宰”、“死对头”等词语。
这样情绪过激的新闻不仅出现偏差,也不符合体育报道的职业道德。在法制新闻中,情感失控的报道易违背法律精神。如对2001年张君特大团伙持枪杀人抢劫案,在法庭未判决之前,某报《重庆满街声讨魔头》就将张君看作“早就该枪毙”的罪犯,“不杀,天理、国法不容”、“该千刀万剐”“杀一儆百”;并称“犯罪事实这么清楚,哪里还要审三天”。
此类报道违背了“未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得认为有罪”的无罪推定原则,违背了法定的刑罚种类,以“媒体审判”干扰正常的司法审判,虽然让媒体和公众对张君团伙的痛恨情绪得到了宣泄,但破坏了司法秩序,不利于民众法制观念的增强。情感不仅随机多变,还有无意识冲动不能为自觉理性所包揽的特点。
对能否满足自己某种利益某种需要的对象,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同情或溢美或贬斥。另外不同的采访环境采访对象、采访过程顺不顺利,也不容易使记者保持平常心而变得情绪化。为使情感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记者要基于事实,投入情感不能主观臆断,并依据法律法规和道德判断确立情感的对错善恶定位。
在报道时多用中性词,避免使用带感情色彩的词,否则可能有失客观公正。如对同一个官员,一记者用“才华出众”、“精明练达”、“高瞻远瞩的预言家”、“改革家”来评论他和他的演说;另一记者则称其为“思想怪诞”、“老奸巨猾”、“疯狂的空想家”、“无政府主义分子”。
他们都自以为是在陈述事实,但这些感情色彩浓厚的词语显示了他们的个人倾向,对别人的判断和立场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也许他们是不自觉地利用这些词的情感意义来强调自己的立场或试图左右别人的判断。上述各种因素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除此之外,还有阶级、性别等因素。
当前,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有泛滥的趋势,造成的社会影响日益严重,媒体的公信力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置疑。中国传媒公信力的下降,既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反映了转型期社会矛盾与人际关系,又与新闻法制和媒体的管理模式有关。对新闻记者和编辑来说,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才能使媒体真正成为社会的公器和环境的守望者。
(编辑:徐蟾桂)#1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