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多余人”形象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爱问知识人

“多余人”形象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爱问知识人

“多余人”形象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多余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人物类型出现在19世纪上半 期的俄罗斯文学里。他们大多受过典型的贵族教育,头脑灵活, 能言善辩;他们厌倦了上流社会的堕落空虚,有着更高的志趣和 更广的视野,但缺乏改变社会的行动,经常在娱乐消遣中虚度光 阴;他们内心疲倦,身上富有“怀疑主义”气质,言行差别巨大。
“多余人”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屠格浬夫的小说《多余人日记》 (3airacKHjnimHeronenoBeica)。后来赫尔岑在评价普希金笔下 的叶甫盖尼•奥浬金时,明确将“多余人”作为一个概念提出,这 一术语便流传下来。奧涅金是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鼻祖。
他出身彼得堡贵 族之家,受过良好教育,终年游走于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他不 满环境,也不满自己,患上了俄国“忧郁症”。奧浬金脱离了纨绔 子弟的生活轨迹,尝试过在农村进行改革,但因顶不住压力而放 弃。面对淳朴农村少女达吉亚娜赤诚的表白,奥涅金心头起过涟 漪,但还是因不愿受家庭生活的束缚而拒绝了她。
奥涅金不愿与 乡间庸俗的地主们打交道,留德归来的连斯基是他在乡下唯一交 心的朋友。但出于无聊,奧涅金在一次晚会上向连斯基的女友大 献殷勤,被激怒的后者提出决斗。奥浬金为了捍卫上流社会畸形 的荣誉,接受了连斯基挑战并打死了他。奥涅金破坏了所有人的 幸福,深受良心谴责,开始了漫游生涯。
奥浬金不满现状,又无法摆脱现实,寻求出路又找不到出路。他接受先进社会思潮的影响 又脱离民族文化土壤,徒有改革志向而无改革毅力,在爱情、事 业、友谊上都是失败者,只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没有幸福的一生。 用赫尔岑的话说,这是一个既不愿同贵族官僚同流合污,也不愿 站在人民那边的“多余人'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nenopra)是俄罗斯 文学中第二个典型的“多余人”形象。
他是冷酷自私的年轻贵族 军官,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然而他内心却不甘堕落,渴望有所作 为。他的出现只会给别人带来不幸:他的情欲毁灭了贝拉;他的 冷漠刺痛了善良的马克西姆•马克西姆维奇的心;他的好奇扰乱 了塔曼城走私者的正常生活;他在空虚无聊中玩弄了梅林公爵小 姐的感情,杀死了格鲁希尼茨基(rpymHHUKufi);他的“毒舌”预 言了符里奇(ByjiHH)的死。
毕巧林是上流社会的产物,却又与之 对立,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抱负。最终也没能找到生命的 意义,这也是他悲剧性的根源。屠格浬夫笔下的罗亭(Pyffl)是奥涅金和毕巧林的继承者。 他出身贵族,才高八斗,风度翩翩。凭借渊博的学识和雄辩的口 才,罗亭很快成为贵族沙龙里的宠儿,也赢得贵族少女娜塔莉亚 的好感。
两人很快互述衷肠,但遭到娜塔莉亚母亲的强烈反对。 当少女带着与家庭决裂的决心去见罗亭时,得到的却是“屈服” 的回答。罗亭在圣洁的爱情面前经不起考验,碰到困难便想到退 缩。这与平日里谈吐非凡、从容不迫的罗亭似乎判若两人。然而 与奥浬金和毕巧林不同的是,罗亭并不完全是“语言的巨人,行 动的矮子”,他坚持自己的信仰,敢于为了理想献出生命。
他完 全超越了平庸的贵族阶级,敢于同命运斗争。在巴黎街头倒下的 红旗也增添了他命运的悲情色彩。奧涅金、毕巧林和罗亭都是“多余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 性格、心理同他们的出身、教育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他们是时 代的产物,代表了 19世纪上半期部分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 面貌。
时代孕育了他们,却不能成就他们——这是他们共同的悲 剧。“多余人”形象后来在赫尔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契诃夫 等经典作家笔下得到延续和发展,即使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也不 难发现“多余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