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苦路十四站》:扭曲的信仰认知

14个标题、14个片段、14个长镜头,组成了110分钟的电影。在这14个长镜头中有12个镜头都采用固定机位,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所有细节的变化都展现在观众眼前。全片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配乐,除了对白语言以及第7个片段中为了叙事而通过录音机出现的音乐,其余声响都是客观环境下的自然语言。长镜头和零配乐的手法构成了影片叙事缓慢精细的特点,也强化了影片压抑肃穆的氛围基调,更尽可能地避免了配乐对观众人为的情绪感染。对于一部探讨宗教命题的的影片来说,采取这种写实主义的电影手法无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较为真实客观的叙事视角。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天主教十诫中的第四诫,若脱离于影片,这句话并无不妥。然而,影片中玛利亚与其母亲的亲子关系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缺乏亲情而仅仅依附在宗教教条上的病态关系,而影片中的神父不仅间接指引了玛利亚走向献祭,更是直接导致玛利亚因圣餐而死亡。

作为天主教徒,玛利亚的母亲是一个控制欲极强、情绪脾气阴晴不定、事事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尽善尽美的一个具有完美主义、极端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的人物形象。她对玛利亚一举一动的严格要求、对其交友和爱好的全盘掌控还有时不时的严厉指责等言行让玛利亚的内心对母亲的情感是抗拒和恐惧的。然而,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她又为自己心中对母亲这种“不敬不孝”的情感而感到罪恶,因此只能恪守教条地继续对母亲千依百顺。这种长期缺乏情绪宣泄渠道的生活让宗教信仰成为玛利亚唯一的依靠。

而玛利亚的父亲,沉默寡言,宛若没有任何一点个性的木偶,永远只是平淡附和着玛利亚的母亲,这种在家庭里的错位的男女关系其实暗喻的是天主教高压强权统治下对个体个性的抹杀。

慕道课上神父关于献祭的教导引起了玛利亚心中希望通过生命的献祭换取弟弟健康的念头,于是她向神父提出了“假如以我的全部生命献祭上帝,会是如何”的疑问。可以说,在“耶稣被判死刑”标题下的第一个叙事情节就预示了玛利亚必将走向死亡。

玛利亚通过牺牲自己的健康达到献祭的目的否定了个体对自我生命的捍卫;通过强迫自己不去在意外表并且为自己对外表的在意而感到悲伤罪恶否定了个体对自我愉悦的捍卫;母亲对玛利亚各方面的严格控制否定了个体对言行自由的捍卫……在这种状态下,玛利亚不仅无法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也因此在集体中表现出明显的格格不入甚至遭受到了他人讪笑的目光。在现实碰壁的玛利亚只能更加依靠信仰,直至这份狂热让她彻底迷失在这恶性循环中。

神父不断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对信仰和生命的哲理性与宗教性思考。他将天主教徒个体类比为士兵,提出士兵为国土、为君王、为家庭而战,而教徒为教会(国土)、为耶稣(君王)、为所有人(家庭)而战。通过这个观点,他强调天主教的博爱大爱精神。

然而,在影片中这些出于天主教徒口中信誓旦旦的“博爱”精神却是停留在形式主义上的,其中最为明显的矛盾便是性别偏见。这份偏见不仅体现在玛利亚社交的限制上,更体现在天主教辅祭的性别选择上。他们潜意识里对女性的认知有着强烈的偏见,认为女性有不贞的本质,既容易沉沦欲望又容易使男性堕落,因此永远以防患于未然的手段杜绝一切可能性的发生。

本片节奏由慢到快,矛盾渐显,但情感并不激烈。通过玛利亚寻求献祭的历程张扬地抨击了保守、传统、苛刻的天主教教条对个人主义的完全抹杀,与其博爱大爱精神形成鲜明且讽刺的对比,由此衍生出来的还有对信仰选择和追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