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昆看“一流剧团”是怎样“炼成”的
图说:《长生殿》中,蔡正仁饰唐明皇、张静娴饰杨贵妃 上昆供图
打造一个“一流剧团”的关键是什么?是队伍建设和剧目建设,或许还要加上市场开拓,这个道理几乎没有一个业界人士不会说,但会说和会做,显然是两码事儿。早在30多年前,曹禺先生曾用四个“第一流”来称赞上海昆剧团,而经历风雨之后,四十不惑的上昆依然是业界当之无愧的 “一流剧团”。上海昆剧团用40年的历程,给业界“示范”了一个一流剧团是怎样“炼成”的。
剧种个性需尊重
上昆建团40年,演出创作的剧目丰富多彩,有经典传统剧目,有新编剧还有实验性作品,但昨天的上昆建团40周年座谈会上,大家谈得最多的还是全本《长生殿》和“临川四梦”等经典作品,不仅仅因为这几部作品这两年在全国乃至世界巡演大获成功,更因为这些经典作品是昆曲的根本。每一个剧种有不同的艺术个性,昆曲是优雅文学与精致表演艺术的结合,甚至被有的专家认为代表了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成就,丰厚的家底是其他剧种难以企及的。尊重昆曲的艺术规律,在艺术传承上花大力气,是上昆这些年剧目建设成绩斐然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认为,昆曲是一个历史性非常强的艺术形式,“它的身上带着很多近代花部戏曲,或者说解放后创作的戏曲剧种所不具备的艺术包浆。这样一个剧种真正的艺术价值首先在于传承。”
当然,重视传承不等于放弃原创,从《司马相如》到《班昭》再到《景阳钟》,上昆在原创剧目方面也不乏精品力作,而更为难得的是,上昆这些年的原创剧目数量虽然不多,但相比有些剧团虽然年年有新戏却往往草率上马、轻易放弃,上昆的原创剧目几乎做到了“颗粒归仓”,绝大部分的原创剧目都有收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认为,作为昆剧团,新编剧目不求多,只求好,“哪怕五年一个、十年一个都不错,元明清几百年,真正的好戏也不多,所以你不要希望每年出一个戏。”
图说:《占花魁》中沈昳丽(中)饰王美娘 上昆供图
队伍建设需智慧
都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而说到上海昆剧团,用得最多的词则是行当齐全、阵容整齐、文武兼备。上昆的每一代演员几乎都是“群像”,各行当实力相当,甚至有专家认为,上昆的武戏以及花脸行当的实力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字辈”时代。
不过在演出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太多的角儿扎堆是一件十分考验管理者智慧的事情。团长谷好好曾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表示:我也是演员,我知道演员想要什么。照顾好“昨天的台柱”,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培养好“明天的台柱”是上昆始终坚持的队伍建设宗旨。不少与会者都提到了上昆对老艺术家的尊重。
图说:《雷峰塔·求草》中,谷好好(中)饰白素贞 上昆供图
剧种繁荣需观众
“没有观众的剧种是没有生命力的。从1998年至今整整20年,我们积极推进昆曲进校园、下基层、进社区,不断扩大昆曲的观众群体。”谷好好在发言中亮出了上昆去年的“成绩单”——2017年上海昆剧团完成的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分别是5年前的2.6倍和5.5倍!戏曲人要甘于寂寞,曾经是一种口号式的说法,其实戏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观众的交流是必需的,一味“甘于寂寞”,没有观众、没有市场,一个剧种也就失去了活力。
在没有观众的时候,上昆努力地找观众。坚持不懈地在寻找、开拓市场,坚持两条腿走路,进校园、下基层与商演并重。上昆连续两年的大型巡演票房数据都十分漂亮,仅去年全本《长生殿》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就赢得了150万元的票房,而5年前,上昆一年的票房收入仅19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折射出上昆人的执着,亦让人看到古老昆曲正渐渐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新民晚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