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这些是什么意思呢?阎浮提,忉利天,佛支提,阿僧祇和僧伽中的“伽” 爱问知识人

这些是什么意思呢?阎浮提,忉利天,佛支提,阿僧祇和僧伽中的“伽” 爱问知识人

阎浮提,忉利天,佛支提,阿僧祇和僧伽中的“伽”读什么音?令诸众生,常得照明。令诸众生,得色微妙,光泽第一。怎么理解?

“阎浮提”,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 -jambu-dvi^pa )、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长阿含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载,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此地形。又阿耨达池之东有恒伽(殑伽)河,从牛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
南有新头(信度)河,从狮子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西有婆叉(缚刍)河,从马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北有斯陀(徙多)河,从象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又,《大楼炭经》卷一、《起世经》卷一、《起世因本经》卷一等之说亦同。《俱舍论》卷十一载,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
 凡上所述,可知阎浮提原本系指印度之地,后则泛指人间世界。[详见《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大唐西域记》卷一、《玄应音义》卷十八]
       “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
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中央即为帝释天所忉利天居。“帝释天”的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简称“释提桓因”,意为“能天帝”。他居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为三十三天之主。帝释天曾率领诸天与阿修罗王大战,后来帝释天皈依佛陀,信奉佛教,并率诸天以牛头栴檀为佛陀及诸罗汉建造重阁讲堂,并以各种卧具和美食供养佛陀及其弟子。
 
       “支提”,梵语caitya,巴利语cetiya。又作“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是“佛陀舍利积集的地方”的意思。又译为“聚相”。释迦如来在荼毗(就是火化的意思)时,曾积聚香柴而成大积,此为“支提”一名之起因,其后于佛陀之灵迹等堆积砖土而营造之,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故举凡塔、灵庙等,皆称“支提”。
此外,穿凿石窟之特殊构造,亦称“支提”。
       塔(梵stu^pa ,音译窣堵波)与支提有别,依《摩诃僧祇(qi)律》之说:“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者,为支提。”后世多混用之,《地持经论》即主张不论有无舍利,皆称“支提”。
又,据《阿育王经》卷七记载:佛陀的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称“四支征”,而世所广知者则为“四大灵塔”,亦是混用之例。另有说总称为“塔”,别称“支提”者。[详见《起世经》卷七、《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有部目得迦》卷十、《法华经文句》卷八下、《法华义疏》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
       所以,“佛支提”的意思,就是“供奉着佛陀的舍利的佛塔”的意思。

 
       “阿僧祇”,是印度表示的一种数目,表示极大或不可数之数。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祇”,意译“无数”或“无央数”。《大智度论》卷四(大正25·86c)云:“天人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此词多用于计量劫数,而量劫数时,有小阿僧祇劫与大阿僧祇劫两种。《地持论》认为前者指日月岁数之不可数,后者指大劫之不可数。
       关于阿僧祇所指之数,《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举四说:
(1)准于《俱舍论》,约小乘而言,数至六十重,称为一阿僧祇。

(2)依《大智度论》卷九,数过十重已后名阿僧祇。即一一得二,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十十得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此系约始教而言。
(3)依《大智度论》卷六引《华严经》〈阿僧祇品〉之文,还有百数至阿僧祇等,此约终教而言。

(4)依《阿僧祇品》,百数是僧祇,从此初数为单位,渐次累进至第十称为不可说转,此为数之极致,而前教的数之极致,乃是此中之初数。此约圆教而言。可知此门极广。
       上列第四所谓以一阿僧祇为单位,渐次累进至“不可说不可说”者,称为“十大数”。
即:
(1)阿僧祇、
(2)无量、
(3)无边、
(4)无等、
(5)不可数、
(6)不可称、
(7)不可思、
(8)不可量、
(9)不可说、
(10)不可说不可说。
但因阿僧祇之计数颇有异说,因此所谓十大数之数亦无定论。
       [参考资料]:新译《华严经》卷四十五〈阿僧祇品〉;《方广大庄严经》卷四;《俱舍论》卷十二〈分别世间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显扬圣教论》卷二;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下;《玄应音义》卷二十三。

 
       僧伽中的“伽”,一般读作读“茄”的音。不过,“僧伽”是梵语“Sangha”(近似读音是:“桑嘎”)
       “令诸众生,常得照明。令诸众生,得色微妙,光泽第一。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愿一切的众生,恒常在光明中,远离黑暗愚痴;愿一切的众生,都能拥有庄严、微妙的相貌,并且,皮肤光洁,泛着清净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