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奶婴儿窒息会挣扎吗,三个月大婴儿趴睡训练窒息 如何帮助宝宝安心睡好觉
最近,一位新手妈妈付费参加了所谓的宝宝趴体训练组后,对3个月大的女儿进行趴体训练,在监控下听到女儿悲伤的哭声,犹豫着要不要关心,反而用手机给群友该怎么办?
最后孩子挣扎了一个小时后窒息死亡。
错误的育儿方法和父母的无知,会让无辜脆弱的孩子付出生命代价。
01
台湾的妈妈想起刚生孩子的头一个月,第一次当妈妈,往往忙得不可开交,照顾新生儿。
孩子大便的颜色、吃奶量的多少、出疹子的程度等,心中的各种疑问都需要依赖网络搜索。
孩子睡眠不稳定,经常折腾我一夜,充足的睡眠成了奢侈。
不肖设施利用新米的父母因睡眠不足而不安的状况,销售课程!
标榜孩子可以接受训练并自行入睡,引用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的理论,论证了“通过哭泣免疫”的大法和俯卧训练,以及群里母亲的成功案例。
睡眠训练其实是以科学育儿的名义,出卖父母的不安。
想想看。 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脆弱又需要照顾,怎么能独立睡眠呢?
有些父母听到孩子哭就不耐烦,想让他尽快离开,有些父母担心一直哄孩子、抱着孩子会成为习惯。
“哭声免疫法”是利用父母的担心,强调孩子哭着威胁父母,无视孩子放电就会睡着。
如此标榜安心省力的育儿方式,竟然在美国风靡一时,如今已被带入国内。
婴儿不会说话,哭是他表达的方式,肚子饿哭、拉了不舒服哭、疲倦想睡觉哭。
尽管如此,父母却冷漠地哭泣,不回应他的需求,这不是很残酷吗?
约翰沃森的三个孩子和信奉“哭声免疫法”抚养的母亲们发现,孩子长大后,受过训练的孩子们失去了与人的情感交流能力。 有些孩子患有自闭症,就连沃森的长子也因精神分裂多次尝试自杀。
事实证明,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不仅剥夺了孩子依恋父母的安全感,还会引起精神分裂和情感障碍。
面对宝宝哭,湾妈妈采取的方法是不要着急让孩子哭个不停! 停下来观察哭声背后的需求,然后行动。
湾妈妈出院回家坐月子的第一天,被无谓的哭声吓得手足无措。 在医院里,看护人员帮我照顾娃,所以回家后只能一个人面对。
经过几天的摸索,湾妈妈发现孩子的哭声因需求而异。 急躁难耐的号哭是肚子饿的表现; 呜咽的哭泣时而撒娇拥抱,时而想睡觉。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哭声表现,建议父母仔细倾听和观察。
02
掌握孩子的作息
要让孩子睡得好,从记录孩子的休息开始。
孩子几点吃奶? 你喝了多少? 如果是亲生母亲,就计算孩子喝了多长时间。
3个月以下的孩子胃容量少,约2小时喝一次牛奶,所以晚上醒来频繁是正常的。 母亲不要忽视宝宝的需求。 喂完奶后,请尽快记录,估计下次哺乳时间,设置闹钟提醒自己。 因为太累了起不来,所以也可以请老师和家人代为吃饭。
如果母亲记录休息时间,知道孩子吃奶、睡觉的时间,就可以快速调查哭的原因!
营造合适的睡眠环境
三个月左右的孩子,白天醒来的时间变长了。 妈妈可以带宝宝出去散步,帮宝宝做做宝宝操,白天注意不要太兴奋,太阳下山后尽量开夜灯,轻声说话。
这个原理是因为婴儿的大脑皮质还没有充分发育,过度的音响刺激会导致兴奋状态,睡眠时也会变得不稳定。
刚三个月,有一段时间像往常一样昼夜颠倒。 白天睡了4~5个小时,晚上睡了3个小时醒着哭。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环境很黑,所以分不清白天和晚上。 所以,我们要注意让孩子认识白天和晚上,白天孩子的小睡时间一次不超过3小时,下午4点以后尽量不要小睡。 尽量不要影响晚上的睡眠。
宝宝不要穿太厚的衣服,也不要喂太多牛奶。 由于婴儿的肾脏不发达,胃里吸收的牛奶不能完全转换成尿液,额头、背部出汗排出。 台湾妈妈曾经见过亲戚老人怕孩子感冒,包得太紧出疹子的例子。
睡前仪式
相信很多妈妈都听过睡前仪式,以前分享的图画书故事,适合一岁以上的孩子。 对于月龄小宝宝,洗澡放松、给宝宝按摩、唱催眠曲也是不错的方法。
我的方法是晚上给女儿洗完澡后,卧室里只开小灯,双手加热涂乳液顺便按摩。 热水澡和妈妈的抚摸可以让宝宝放松。 宝宝眼睛瞎了,轻轻放回床上,躺下安静地和她一起睡。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孩子想睡觉的时候哺乳,也不要建立错误的睡眠链接。 抱着或拍着背摇着睡等哄宝宝睡觉,宝宝的交感神经还没有发育好,浅睡和深睡交替,不再捶背或抱着,一下子恢复了意识,哭着继续睡觉前的动作
所谓自主入睡是指孩子能不借由外力影响,乖乖睡觉。让孩子学习自主入睡的最佳时机是月龄6个月左右。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添加辅食了,半夜不用饿醒,晚上也能睡! 只要孩子不建立错误的睡眠链接,依赖乳头、牛奶睡觉,孩子学会自主睡觉也是杯水车薪的事情。 完全不需要训练!
结语
做父母的,经常会从身边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
育儿专家们各有主张,比如喂母乳还是配方奶,用辅食给孩子吃什么,是否安抚宝宝乳头,是否放弃尿布的湿润时间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成长速度不同,所以育儿谁都有一个办法。
但是,孩子是自己的,如何对孩子好,父母要有判断能力,不要被别人的话左右。
适当借鉴前辈们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反应并做出适度的调整。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 另外,也没有轻易让孩子安心的捷径。 这棵小树苗要想健康繁荣,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爱心的灌溉。